網頁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聯合國:青少年死於愛滋病人數大增 -- (20151128 數碼電台)



國際 2015-11-28數碼電台
原始網址:http://www.dbc.hk/news-detail/Id/106376/type/11/%E8%81%AF%E5%90%88%E5%9C%8B%EF%BC%9A%E9%9D%92%E5%B0%91%E5%B9%B4%E6%AD%BB%E6%96%BC%E6%84%9B%E6%BB%8B%E7%97%85%E4%BA%BA%E6%95%B8%E5%A4%A7%E5%A2%9E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青少年死於愛滋病的人數大幅增加。報告指死於愛滋病的青少年人數,是15年前的3倍,國際社會應努力救治兒童和青少年受愛滋病感染。
報告又表示,大部分死於愛滋病相關疾病的青少年是在嬰兒時期感染,即10至15年前,當時接受防止傳染治療的孕婦和母親人數較少。 

同性戀圈中的開放式關係

阿C   時代論壇 2015
原始網址: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4151&Pid=6&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VknbHrJ74KQ.facebook



    同運份子在某報週日版中大談開放式關係,亦即伴侶之間互相容許對方有其他性伴侶,他說,傳統一對一關係的佔有慾太強,令雙方都負累,開放式關係不失為另一條出路。只要處理好嫉妒情緒就沒有問題。他不叫它做「偷食」而是「明食」。1說穿了,他不過是把圈中人一直在做但不說的事說出來而已。而且做這種事的人不少。

  近年美國有研究調查了三藩市五百五十六對男性同性伴侶,計劃進行了三年,結果發現半數的伴侶都有開放式關係。這種事若發生在異性伴侶之間,常會引致分手離婚,但同性伴侶卻不認為這是欺騙,甚至有人說這令他們的關係更長久,2例如○四年麻省普文斯鎮,第一宗男同性婚姻的Yarbrough和Rogahn就對傳媒說他們實行開放式婚姻,可以在任何時候同時愛其他人,以此維持婚姻,3同性戀者多對此避而不談,以免損害爭取婚姻合法化。

  同性戀者對專一的看法和傳統不同,他們會說「(心靈上)專一但(肉體上)不用忠貞」。外國調查發現有了基本伴侶的男同性戀者中有百份之廿七的人會在週末派對中與許多人發生性關係。男同性戀者在婚後第一年,與配偶之外的人有性關係的比率有百份之六十六,若他們的關係持續到第五年,這比率升至百份之九十(異性戀夫婦大多專一)。女同性戀者濫交情況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與異性戀女性相比仍然偏高。4著名同運份子Andrew Sullivan就說:「一旦同性婚姻合法化,異性戀者將要明白兩個男人之間,較一男一女之間更需要有婚外情」,「真相是同性戀者不是全然正常的,硬要把他們多姿多采錯綜複雜的生活方式扭轉過來,套入單一、合乎道德主義的模式,就是罔顧他們另類生活方式的本質和歡愉。」5

  許多支持同性婚姻的人的理由是:有了合法婚姻,他們就會減少濫交,過著一對一的生活,減少性病傳播。在五一八「愛爸媽‧愛我家」大遊行之後,撐同人士紛紛跳出來說:「同志也可以遵守一對一、一生一世的傳統家庭觀念,平權和傳統沒有衝突。」但似乎現實卻是另一回事。不是「王子和王子從此快快樂樂生活下去……」,而是「王子和王子有協議,他倆之間可以有第三者、第四者……」撐同人士似乎估計錯誤了。

  別以為那只是西方風氣。○六年在同一報紙週日版中已有文化人說本地同性戀圈中有類似的現象叫「多元愛」(Polyamour),更曾有舞台劇以此為題材。6異性戀夫婦之間也開始出現開放式婚姻。7大概長此下去,有一天開放式關係的人也會「出櫃」,然後有人提出「開放式關係神學」……

  本文首段提及的文章中還有這一句:「性的正當性毋須繫於它能否提供快感以外的高尚目的。只要符合適用於平常活動的倫理原則,例如自願、不傷害他人,性應該跟愛、生育以及其他一切被視為美好的人類價值徹底切割。性就是為了愉悅,並且僅此而已。」支持同運的人愛說:「婚姻觀念已變,不再與生育掛鈎……」但他們仍不敢說得太盡,這下真是露出馬腳了,不是反對者無限上綱,論點擴大。如果社會主流的性觀念都變成這樣,那還有甚麼不可以合理化、合法化?當娼嫖妓不用說,交換性伴、集體性交……有何不妥?就算是戀童,法官也要看案情去判決,孩子同意性交,那何罪之有?8亂倫非刑事化以致近親通婚合法,也不過一步之差而已。大概撐同人士又要駁我,那請看瑞士、荷蘭等地的性道德下滑的情況吧。9還有數月前一些同性戀雜誌竟大肆報道巴西和捷克的親兄弟及孖生兄弟亂倫的事,更登出色情照片!更有人說因為兄弟不會懷孕,因此不算亂倫!10除了保守陣營外,不見其他人反對。此事太令人反感,我曾考慮應否寫出。但我只想令更多人清醒,或者有人會反駁:「異性戀色情也有很多亂倫題材。」不過那是真人真事式報道,如果明知那只是色情噱頭,是色情片演員演戲,那麼保守份子也不會認真看待了。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4.07.04)



  1.  小曹,〈愛得不一樣,可以嗎?〉,《明報》「星期日生活」,六月十五日。
  2.  http://www.nytimes.com/2010/01/29/us/29sfmetro.html?_r=0
    http://torahdec.org/GovtInfo.aspx
  3.  《同性婚姻點解唔得?十問十答》小冊子,明光社。
  4.  《平權?霸權?審視同性戀議題》,頁63-65,頁82-83。
  5.  Andrew Sullivan,Virtually Normal,頁202-3.
  6.  《開關係 Open Relationship》梁祖堯、劉雅麗等主演,葵青劇院。
  7.  註同2
  8.  在法律改革委員會提議將性罪行年齡降低後,小曹曾在《明報》星期日生活內撰文提出這種主張,叫香港效法北歐。
  9.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BD%98%E5%85
    %89%E4%B8%AD  /%E5%90%8C%E6%80%A7%E5%
    A9%9A%E5%A7%BB%E7%AB%8B%E6%B3%95%E7
    %9A%84%E9%AA%A8%E7%89%8C%E6%95%88%E
    6%87%89/748696355144618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20fbid=5416898
    25949797&set=a.281462085305907.65700.28143649864
    1799&type=1&theater
  10.  http://www.americanthinker.com/2014/05/christian_brother
    hoodan_impeachable_offense_gay_incest_celebrated.html

    http://americansfortruth.com/2014/05/08/sexual-revolution
    -slippery-slope-throuples-twincest-and-remembering/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我要幸福 不賺假鈔 --- 甜薄荷 (RAINBOW 7 走出埃及月刊)

我要幸福 不賺假鈔 ◆ 甜薄荷

戀愛很美好,原本膽小沒信心的我,只要心愛的人在身邊,再高的絕壁,再黑的深淵,我都不恐懼。記得當年和情人去旅遊,想找飯店過夜,櫃台說:「抱歉,連續假日,所有房間都已客滿,只剩下總統套房。」當下,喝醉酒的她嘟噥了一句:「蛤!好累,很想睡覺耶……」我就二話不說的,搬進了價值不菲的房間,為她鬆開襯衫,倒杯熱茶,曲身替她脫去厚重的靴子,一心只想她輕鬆舒服點;酩酊大醉的她,眼角瞥見我跪在長毛地毯上為她換拖鞋,脫口說:「妳不要這樣啦……」然後她攙扶著我起來。當下,從她不忍的眼神中我才意識到,是啊!身處在金碧輝煌的總統套房裡,我享受的竟然不是高檔的舒適,而是俯就愛情的卑微。 

在那個情感饑渴的年代,曾經委屈求全到自尊也不顧,哪一個情人對我好,我就挖心掏肺的全給出去,遍體鱗傷也不怕。我就是自作自受的女人,只要戀愛了就會為對方改變許多,等到最後分手了,才黯然神傷,說:「誰愛我原本的模樣,難道不討好,不迎合別人的我,真的不值得被珍惜、疼愛嗎?」那個充滿矛盾的「我」,為情人盡心竭力,最後卻落得黯然分手,為愛犧牲這麼大,何苦來哉? 

經歷許多失敗的愛情後,我才發現,最艱難的愛,原來是愛自己。過去,我不懂得如何愛自己,跟許多情人的互動,是充滿要求、佔有和控制,其實這不叫愛情,而是「俘虜關係」。過去的我曾被俘虜,對方是貓,把我這隻老鼠抓了又放,放了又抓,最後才撇撇嘴角說:「憑什麼管我,妳只不過是我一個『普通』朋友而已。」哈!果真的夠「普通」,普通到我傻傻的把女人最寶貴的貞操交出去,她竟然還說:「為什麼『每個』第一次的女人,都不先告訴我。」我真的感覺走到了盡頭,其實不是愛情消失,而是心走到了盡頭。 

在我心中,有個比喻正好形容我這些年來的荒謬:「愛情像口袋裡的鈔票,花得容易,賺得艱難。」這世上,許多人都在愛情殿堂裡,苦心經營認真投資。只不過,別人朝九晚五,胼手胝足,賺來白花花的鈔票,是貨真價實的「真鈔」;而我,跟別人一樣加班超時,爆肝拼命,自以為賺了大把鈔票,珍貴的鎖進保險箱,就怕小偷覬覦、盜賊來搶。結果想把畢生積蓄拿去銀行存基金時,櫃檯行員竟晴天霹靂的告知:「小姐,妳這些全都是假鈔。」半生經營的同性戀感情,在我看來,基本上跟手淫自慰差不多,因為都絕不會有結果。異性戀跟同性戀的愛情,最大的差別是:「再浪漫,也不會有真正的下一代!」 

從前交往過的對象,早已勞燕分飛,孑然一身的我猛然發現:我有喝酒狂歡去派對的情人,卻沒有共患難的對象。是否有一個可以在跨年璀璨絢麗的煙火中,握住我的手,給我溫暖和感動並願意跟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 MR. RIGHT,你在等我嗎?我知道自己對愛情還是有期待,在上過一系列的「幸福婚姻」課程後,使我重新燃起希望,開始期盼婚姻的美好。今年六月從天父來的祝福,揭穿了多年經營的同性之愛,到頭來只是一疊什麼都換不到的「假鈔」。還好,這個過程總有結束的時候。畫家幾米說過:「我總是在最深的絕望裡,看見最美的風景!」鼓起勇氣昂首向前,或許就在下一秒,遇見真愛。懷抱著信心,我要帶著輕盈的腳步,往 幸福走去:「老公,請你等等我!」 

資料來源:
---RAINBOW 7 走出埃及 2015秋季刊9月第79期---一份關心同性戀朋友們 的刊物
PDF 下載點

---甜薄荷單篇故事---
PDF下載點

「預」見你們 生命不再一樣 --- Paulo (RAINBOW 7 走出埃及月刊)

「預」見你們 生命不再一樣 ◆ Paulo

半年前就知道做為講員的你們,會不遠萬里的來台分享見證,帶來新書…… 

也默默在心裡為你們獻上禱告,雖說是婚姻交友講座,旨在幫助我們這些已進入或懷揣戀愛婚姻夢想的「後同」們。但說實話,戀愛婚姻對於我來講是一點都不抗拒,也一點都不癡迷。參加講座的最大初衷,恐怕是想再次「遇見」兩年不見的你們,來祭奠那洗去的「妝容」和「鉛華」。 

講座從你們的見證開始,三個小時五十年—你談到你的童年經歷,如何走進這個圈子、如何得著幫助,又提到怎樣認識了現在的妻,以及後續的家庭、兒子及事工……穿插在其中的是你太太水一般的單純成長經歷,兩條不同方向的線,因著主耶穌,最終交織在一起。 

分享見證最大的奇妙,莫過於聽的人會因為一些似曾相似的經歷,心房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有「光」、有「溫度」。當我聽到你陪著病床上的爸爸,與他深談、重新認識一直以來都模糊的「他」。聽到你無數次想逃離那個充滿爭吵的家,聽到你講述「四處行走」只為奔赴神呼召你所作的。我的心就被牽引到過往,一幅幅深刻的畫面,是啊!如今神都已經更新,回頭看: 

當決定轉離同性戀關係和同性戀圈子的那一天, 
當選擇孤注一擲,尋找一切自救的方法時, 
當跌倒了,再次爬起來告訴自己:
Paulo,沒關係, 你不會是回到原點。 
當四處奔走,不計算任何的代價、得與失時, 
當決定一次次選擇奔向神慈愛和憐憫的懷抱中…… 

時間的鐘擺向我發出挑釁,我選擇用等候及信心「與之角力」回敬之。我註定與之漸行漸遠,不再被「同性戀」三個字捆鎖,只是我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我仍然清楚記得:當發現自己與其他男生不一樣,我自以為一輩子無法逃離「同性戀」的身份。 

無法忘記那一幕:當前輩分享到他與長大的孩子們,談到一直以來都迴避的那個「另一個身份」,大兒子沉默了一會兒,而後為自己的爸爸禱告時,前輩再一次泣不成聲,如當初的全家人抱頭痛哭在一起。我望向前輩的妻,她的眼淚也幾乎同時奪眶而出,他們彼此的「心心相惜」已瀰漫在整個空氣中。我想說的是,那一刻我才感受到夫妻的愛可以這麼美,事實上,那一刻我想到自己意外發現爸爸曾留給媽媽的「存摺瓶子」,也是那麼的幸福。 

也許我們耳中從不缺少別人口中的「我愛你」,但不常有另一個生命的共鳴和祝福,如同前輩用不擅長的中文,顫抖的在他的新作上簽名,給予我祝福:願神的大能大大的繼續運行在你的生命裡。 

也許我們彼此的生命中從不缺少宴樂,但不常有品質的對話,如同當初前輩每週一次、半年之久的聆聽、安慰與代禱。 

遠乘飛機從新加坡到北京,您說沒有其他安排――只為鼓勵、堅固即將就讀「神學院」的我。 

總之,謝謝您和您的妻,除此以外,我知道您是深愛中國。謝謝機構的同工,讓每個活動都精緻、精彩。

資料來源: ---RAINBOW 7 走出埃及 2015秋季刊9月第79期---一份關心同性戀朋友們 的刊物
PDF 下載點

---Paulo單篇故事---
PDF下載點 

不完美的完美 --- 小兒子 (RAINBOW 7 走出埃及月刊)

不完美的完美 ◆ 小兒子

從小在家庭裡,父母常吵架。強勢的母親,配上柔弱又缺席的父親,在那樣痛苦的環境裡,家不是溫暖的避風港,而是個狂風巨浪,讓你更受傷的地方。我對婚姻、家庭沒有期待,因著同性戀傾向的問題,更覺得那些都是遙不可及的。即便我在更新之路上有所學習、成長,也得著一些蛻變,但對婚姻交友還是怕怕、卻步,也許是我的季節還沒到。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辦了個「與妳有約」的講座,我就來參加了。 

講員 Daniel分享了同性戀過來人如何進入交往與婚姻的歷程,並真實的述說著心裡的掙扎與不容易的過程,他的妻子也向大家闡述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在七個階段的分享中,講員設計了許多題目,例如:適不適合進入婚姻?什麼時候適合進入婚姻?該不該向對象坦誠自己的過去?在討論中,參與的學員們,也真實的分享著自己目前的狀況與遇到的問題。 

當年,在決定正式交往前,講員 Daniel 跟女友坦誠自己的過往問題,並將之交在神的手中,也讓女友再考慮看看。講員說,如此為之,對有可能成為另一半的交往對象,才是公平的。另外,講員 Daniel 在孩子長大後,也決定和孩子分享這個保守多年的秘密,這是個艱難的抉擇,也經過很長時間的禱告與預備。感謝神,讓他們的孩子能夠接納,並能夠一起禱告、倚靠神,在耶穌基督裡,這真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家庭。 

晚間的時段,另外又有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分享他們結婚幾十年來的甘苦談。每次出門他們必定牽著手,但實際上,卻往往是出於意志上的決定;即便剛剛還吵著架,但要出門時,仍舊依然選擇牽手,這當中有著許多的忍耐。多年後,慢慢地妻子學會溝通,漸漸地,不再只是悶在心裡、氣在心裡。丈夫在婚姻關係裡,也有著一些學習,從非常理性的一個人,變得相當感性。 

感謝神,透過這樣的分享,使我們知道,婚姻要用心經營、用心溝通,更重要的是如何一起依靠神,一起禱告,讓雙方能夠一同成長。

每當想起這些講員,為我們這群想要更新蛻變的同性戀者,如此敞開自己,也讓我們在一個安全有愛的空間裡,大家能自由的分享自己不為人知的掙扎、痛苦、難以啟齒的問題,我為此大大感謝神。也期待透過這次的講座,讓自己能夠被接納、被原諒,並且更依靠神。學會面對問題,寬恕自己,也饒恕別人,是神莫大的恩典與神蹟。

資料來源:
---RAINBOW 7 走出埃及 2015秋季刊9月第79期---一份關心同性戀朋友們 的刊物
PDF 下載點

---小兒子單篇故事---
PDF下載點

與妳有約,與我有約 --- Ella (RAINBOW 7 走出埃及月刊)

與妳有約,與我有約 ◆ Ella

這天是我第一次來參加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的聚會,心裡有點緊張,厲姐卻點名我第一個自我介紹:「我今天會來參加這場講座,是因為我男朋友是協會『出品』……」雙手下意識地擺出推銷商品的姿勢,沒想到引得哄堂大笑,也緩解了我的緊張。 

想當年男友A拿出告白小禮物,卻同時告訴我:他是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的「畢業生」。我當下忍不住落淚,一方面心想我在神面前單純地尋求這麼久,原本以為終於可以開始一段平凡幸福的感情,上帝卻這樣挑戰我,也未免太看得起我了;一方面沒想到認識多年的老朋友,竟須隱藏這樣「不能說的秘密」,也為他感到心疼。然而當下A拉著我的手禱告,讓我覺得他好「man」,而且他願意把生命主權完全交給神的心,也比他其他令人稱羨的優秀條件都更吸引我。 

接下來的交往並非一帆風順,除了一般情侶要學習的溝通與磨合以外,A也一直擔心他對我沒有性衝動至終會辜負我,他的擔心也令我對自己的言行更加小心翼翼,有時候討好不成反而造成反效果,經常覺得交往很困難。 

但是感謝神,祂除了在我們的工作、生活與原生家庭中開路,也賜給我們許多愛我們的輔導。除了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的眾同工與前輩以外,每當有相同背景的外國講員來台分享時,同工們都會馬上為我們安排約談。這些雲彩般的見證人,讓我們不僅從他們流過的眼淚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從他們的彼此相愛、共同倚靠神裡看到美好的盼望。其實我自己早就求神讓我未來的伴侶,是願意讓屬靈前輩在中間幫助我們交往,有成熟屬靈肢體願意支持我們,但這對許多男生甚至是基督徒弟兄而言並不容易,我卻因A跟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的深厚關係以及他生命中的刺,而得到一個很願意找輔導的好男友。 

針對A最大的擔憂――沒有性衝動這件事,許多過來人都鼓勵我們只要婚後勇敢練習,其他就交給神,不用害怕。這次講員也分享他們在性關係上曾經歷抗拒與摸索,但終能因為對神的信心與對彼此的愛,而順服、接受、勇敢跨越,並養育兩個已經成年且敬畏神的孩子。跟A交往至今,有些一般情侶的平凡小動作,我卻要等待A慢慢地適應,但我知道那每一步都是A因為信神、愛我,而順服、接受、勇敢跨越。 

雖然上帝還沒有挪去A的那根刺,仍深願我們要一起見證講員在這當中特別勉勵大家的經文:「神能照著 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 所求所想的。」
(弗三:20)


---RAINBOW 7 走出埃及 2015秋季刊9月第79期---一份關心同性戀朋友們 的刊物
PDF 下載點

---Ella單篇故事---
PDF下載點

迷路的羊 永遠的家 --- 阿尼 (RAINBOW 7 走出埃及月刊)

迷路的羊 永遠的家  ◆  阿尼

當我第一次聽到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時,我心裡想:「這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組織,不知道那裡面到底在做什麼,有機會真想進去玩一玩。」沒想到在這之後,這個不經意的想法竟然真的實現了。 


有一段時間,我被自己雜亂無章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我渴求生命有重新翻新的機會,我不斷地禱告希望神能給我答案,告訴我到底我哪裡出了問題?儘管這個渴望對那時的我來講是多麼重要,但是我也沒有跟教會小組的姐妹說,因為那個時期,教會正因為同志運動而紛紛擾擾,大家對「同性戀」這三個字都特別敏感,在這種氛圍之下,我也就更不敢提及自己的身份了。在一次的機會下,我偷偷地跟一位教會輔導坦白,請她為我禱告,之後她建議我可以到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試試看,我心裡不禁打了聲響雷:「沒想到有一天我真的要進去了!」一反之前抱著好奇、好玩的心態,當要回到神的面前,我還是得老老實實地面對祂。

經過一番內心的掙扎、抗拒後,我還是來到了協會。第一次的團體讓我緊張得要死,但傳說中的「電擊」和「驅魔」並沒有發生在我眼前,反而是一群很普通的人,聚集在一間教室,圍繞著一張桌子,針對每週不同的主題,製作紙偶來講述、聆聽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故事。有一週我做了一顆蛋黃外溢的紙偶蛋,我是那顆破碎的蛋,裡面的蛋黃就是我的生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遺失了自己珍貴的蛋黃,在尋找的路途上,我就像一顆彆扭、茫然的憤怒蛋,嘗試各種方法只為了找到一個解答。 

團體中的一位成員看了我的作品說:「妳其實是一個很柔和的人,妳很願意付出愛,現在的妳嘗試用心理學來解釋這一切,但妳終究要回到內在。」對我來說回到內在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要正視自己的內在是困難的。我發現自己在尋求答案的路上,躲躲逃逃,對於可能責備我的人我選擇迴避,可能造成我自我懷疑的環境,我就會自動離開。我好像在追尋一個「我要的答案」,但什麼才是真的? 

「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麼 ? 若是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你們在天上 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裡失喪一個。」
(太十八:12–14) 

曾經我以為自己被拋棄了,看著失控的生命,我無能為力;當我轉向教會時,招來一些人對我身分的不諒解和質疑,讓我對信仰失望透頂,我舉雙手,選擇最後再賭一把,我回頭走向神。後來參加了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的成長團體,讓我看到許多和我有相同遭遇的人,我並不孤單。外頭依然還是有很多的傷害,很多的誘惑,但是我緊緊抓住神,就算我又跌倒了,我知道我還是可以回去找我的依靠,每一次我的出走,祂都依然在那裡,等待我回家。 

資料來源: ---RAINBOW 7 走出埃及 2015秋季刊9月第79期---一份關心同性戀朋友們 的刊物
PDF 下載點

---阿尼單篇故事---
PDF下載點

各國民眾態度:單親養小孩可以養得跟雙親一樣好嗎?

The World Family Mapc/o Child Trends      

Adults in Asia show the widest range of beliefs on this indicator. In China, less than one-quarter of adults believe that one parent can raise a child as well as two parents, whereas in India, the Philippines, and Taiwan, over one-half of adults think that one parent can. Data are very limited for sub-Saharan Africa, and South America, but where they are available, adults tend to believe that one parent can raise a child as well as two: in South Africa, 69 percent of adults affirm that, and in South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Argentina and Chile, about 60 percent do.
Adults in North America and Oceania are more skeptical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with just under half of adults believing that one parent can raise a child as well as two parents in Canada, Australia, and United States. In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Europe, about half of adults believe that one parent can raise a child as well as two parents, with agreement ranging from 39 percent to 60 percent.
For the countries with available data, attitudes about whether children need two parents generally align with behaviors. In South Africa, adults have the world’s highest level of endorsement for one-parent families, and more than half of children grow up living with a single parent. Single parenthood is less widespread in areas with lower levels of endorsement for single parents’ abilities to raise children alone. For example, in North America and Oceania, where less than one-half of adults believe that one parent can raise a child as well as two, over three-quarters of children live with two par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Support for Working Mothers
The 2014 edition of the World Family Map cautioned against drawing conclusions about support for working mothers because the most recent data available were from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Fortunately, the ISSP included this question in their most recent round of survey data collection around 2012. The countries for which data are available are not identical to those covered in the 2014 edition, and again it is important to be cautious in comparing this year’s reported data to those in last year’s report due to the different data sources.
Across the world, one-half of women aged 15 and older participate in the labor force.74 In line with this trend, as Table 4 indicates, a majority of adults in all countries surveyed around the globe believe that a “working mother can establish just as warm and secure a relationship with her children as a mother who does not work.”

Download Data: Click Here
Source: Family Trust and Single Parent: World Values Survey 2000-2014.
Two Parents and Working Mothers: ISSP 2012: Family and Changing Gender Roles IV. Data were collected circa 2012. “

女性主義評論員:跨性別謊言傷人 變性手術根本無法改變DNA -- (20151111 基督日報)

 2015 十一月 11日
原始網址:http://chinese.gospelherald.com/articles/25526/20151111/%E5%A5%B3%E6%80%A7%E4%B8%BB%E7%BE%A9%E8%A9%95%E8%AB%96%E5%93%A1-%E8%B7%A8%E6%80%A7%E5%88%A5%E8%AC%8A%E8%A8%80%E5%82%B7%E4%BA%BA-%E8%AE%8A%E6%80%A7%E6%89%8B%E8%A1%93%E6%A0%B9%E6%9C%AC%E7%84%A1%E6%B3%95%E6%94%B9%E8%AE%8Adna.htm

本身為女同性戀者、並且是女性主義資深學者的帕里亞因批評變性行為而
在學術界被邊緣化。
美國著名女性主義社會評論員帕里亞(Camille Anna Paglia)近日在巴西一電視節目中批評,跨性別運動者所宣揚的訊息中太多不盡不實,特別有關變性手術的大謊話正在傷害很多人。
帕里亞說:「即使今天技術已有不少進步,但事實而言,變性手術無法改變任何人的性別。」「你可以將自己定義為變性男或變性女,但根本上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中的DNA仍保持著你出生的編碼狀態。」
但是,變性運動的謊言正在不斷擴大。不少家長為有性別認同障礙的孩子進行一系列的變性程序,如注射抑制荷爾蒙的激素,甚至進行變性手術。帕里亞對此深感憂慮:「這是大錯特錯的,父母不應該這樣做——即使孩子到了青春期也太早了。人會變化、會成長,也會適應。」
繼同性變運動後,跨性別成為另一個性少眾的「後起之秀」。他們不斷爭取打破性別的界限,逼著人們接受他們所宣稱的任何性別,並重演同性戀運動的口號,將所有不接受他們主張的人們稱為「歧視」,大加伐撻。

帕里亞(Camille Anna Paglia)
本身為女同性戀者、並且是女性主義資深學者的帕里亞亦是其中之一,她表示自己因坦白批評變性行為而在學術界被邊緣化。

同運需直面崛起的家長(邱慕天)-- (20151114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2015/11/14
原始網址: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1113-Pjak





不論我們的性傾向如何,都需要關心未來和下一代;負責任的民主政治家更
不能只是為了選票討好當下的多數。
(photo by 網路截圖)


2016年大舉除關注在兩岸政治定位,家庭與人權儼然已藉上個月底同志大遊行,發酵為另一個有關青少年可以合意性交的子議題。
2015台灣同志遊行設定了「年齡不設限-解放暗櫃・青春自主」主題,6個路線前導車中的藍色路線的「人民民主陣線貧窮同志參政團」,提出「廢除刑法227」,引發重大社會爭議。
網路上一些投書已經清楚釐清,廢除刑法227條將使現下「年滿7歲到16歲的兒童/青少年」的合意性交無法可管,讓他們身心仍處於發展階段時,陷入被引誘發生性關係的風險。
許多主張廢除刑227者,將之稱為「兩小無猜」條款,但「台灣展翅協會秘書長」李麗芬引用其機構輔導實務經驗投書指出,兩造均為未滿16歲的「表面合意性關係」,常有更深一層的隱性次文化脈絡,如同儕壓力等等。
網路上已有相關社工指出,實務上兩小無猜會上法院多是「未成年懷孕」的狀況,法院不是判緩,就是雙邊調解,讓孩子們成婚當小爸爸小媽媽、女方父母拿遮羞費帶女兒去墮胎、女方生下孩子交由社福機構出養等三種結果。
李麗芬文中也說道,「通常兩小案若父母提告會先進行調解,調解常見的結果就是男方父母必須賠償金錢給女方父母,而一旦調解不成進到少年法院,也時常看到法官判男生予以訓誡,女生則必須接受輔導教育等無性平觀的裁定。」因此她不建議廢刑227,改而建議以「持續交往的關係」為兩小無猜認定的除罪標準。
此外,有社工羅列當前法令有關於未成年性交案例的通報規定當前法令有關於未成年性交案例的通報規定,另有教牧輔導工作者投書,都反映了「修改通報系統」就能第一步改善以刑法處理「兩小無猜」抓錯用神的狀況;此事卻以「廢刑227」作為訴求,大有讓參與同志遊行的諸政黨代表,一同淌政治渾水之嫌。
台灣同志遊行一直以來重大的弔詭,就是它在統計造勢時總是將人數加總在一起算,但當外界用主題審視上街者的訴求和立場時,又希望能被切割清清楚楚他們是「合而不同的存在」。事實上,同志遊行同樣的問題已在2013年把「娛樂用藥」訴求搬上台面後,引起性解放運動內部的路線激辯,但最後仍然是為了反抗所謂道德威權,使得同舟共濟鬥陣相挺的意見蔚為主流。
然而如果鬥陣相挺的培力動機是實話、遊行效果創造出「將近8萬人共挺這些標語上的訴求」也是圈外大眾所接收到的觀感,那麼當訴求禁不起檢視時,整場運動沒有意願自我規範,自然也是事實。我們可以問的是:「包容」這項價值是否大到神聖不可侵犯,以致僅是說出「我反對」,都成了運動中一種道德污名?我們可以接受「2300萬人出來投票,表達對不同政見的支持」,但我們很難理解「8萬人響應一個遊行的主訴求,其實是要說他們並不都同意這場遊行的主訴求」。
在2015同志大遊行的爭議聲中,多日前已有數個家長與兒權團體召開記者會聯聲反對廢刑227。有趣的是,在該記者會現場,「人民民主陣線」代表也現身「討論」。在日前媒體投書中,該團體合理地指出「選擇用入罪來處理未成年人的性,反映社會無能直接面對性議題」,然而當家長質疑如何讓7歲孩童正確地行使性自主權,該團體代表卻膽敢說「我會跟小孩一起學習、會教」。
該投書不但引起逆評如潮,也有臉書頭像為彩虹色格的論者在下方回應:
[台灣]至少得推動十年甚至以上的兒童性教育,怎麼可能喊個口號說廢就廢?
「人民民主陣線」對於實際配套措施以及廢法後的連帶問題,都秉持著「請大家幫我們討論」的態度,實在難以服眾。
至於社會大眾間,更多的疑慮則在於同運、性權、性教育的許多變革訴求,是否出自於一種「即時行樂、不顧未來」的思考?
以「反撙節」立場聞名於世的經濟學者凱因斯有句名言:「在長遠的未來,我們都早已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對此,英國的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2013年在加州一場研討會上不顧政治正確地指出,有同性性傾向的凱因斯沒有孩子,這才讓他的經濟學可以如此不關心下一代和未來。
事實上,不論我們的性傾向如何,「短視」都必須被視為共同體延續的大敵;負責任的民主政治家更不能只是為了選票討好當下的多數,而是應當把對未來的願景當作自己的政策關鍵字。
「民陣」希望掀起「廢刑227」的訴求,能幫助討論台灣要如何有效地面對未成年人的性,發展出務實並能真正照顧底邊弱勢的性政策,但筆者相信在兒權問題上,對孩子的成長付出最多心力和資源、也因此最有資格對廢刑227話事的當是家長。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通過了較開放的性別政策後,紐約市立大學早期發展心理學家李寇納(Thomas Lickona)博士受訪直言(youtu.be/iVTxlnx6Ow0?t=11m3s),從各種有效統計標準來看,過早享有活躍的性生活,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害無益。另一位研究「全面性教育」的權威柯比(Douglas Kirby)更表示,要「降低少女懷孕、染性病率」,各種性教育都不如「貞潔教育」來得一針見血。
人類文明將相對安全與低成本的避孕方式普及化,不過半世紀的時間,這段期間與「繁衍」掛勾的性倫理常規已經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傳統家庭結構受到在第一線最大的衝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他們仍是兒少的法定監護人,有人卻想消滅他們保護孩子身心福祉的武器。

無怪乎他們的憂慮逐漸化為一種實質參與公共政策的力量;若說在2014五都開完票的「後馬新局」揭櫫了台灣要直面崛起的中國,那麼在「廢刑227」一個劍走偏鋒的訴求居然被不同第三勢力政黨乃至藍綠聚焦2016的背後,其意義乃是「同運終將直面家長的關切」。

教導兒女性別教育 晏涵文:家長及教會不該避談性

論壇報20151112
原始網址:https://www.ct.org.tw/1268435
晏涵文教授(圖/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新竹報導】2015-11-12

「高呼性自由、性解放的現代人,只停留在最膚淺的性行為動作的表面,卻失去了性的意義和真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晏涵文,十一月5日應新竹靈糧堂之邀以「如何教導兒女性別教育」為題表示,生命的開始是因為「性」;但「性」不是狹義的「性慾」,而是涵蓋身體與心理的可長可久的健康關係。家長及教會不該避談「性」,將「性價值觀」交給世界及偏差媒體來詮釋。
性涵蓋婚姻家庭 非單指性慾
「性教育其實涵蓋了所有的生活、家庭及婚姻教育,而非只是性慾的展現!」晏教授表示,「性」扮演著影響健康人生的重要角色,兩性關係更是人際關係中極重要的一環。長期以來,華人社會普遍認為性是不道德和羞恥的,只可以偷偷地做,不可以公開地說。華人父母在家中很少開誠佈公的和子女彼此敞開來談「性」,學校也長期忽視性教育的重要,造成孩子的「性知識」來自於道聽塗說、以訛傳訛。
也由於對於性的無知和誤解,導致很多情竇初開的青少年,把「性」當成是驗證「愛」的表現,導致台灣現在婚前性行為的比例逐年升高,所衍生的「未婚懷孕」、「墮胎」、「不愉快婚姻導致高離婚率」,都形成現在的社會問題。
如何教導兒女性別教育?晏教授表示,子女是夫妻一男一女結合下「愛的結晶」,孩子對於性、愛及婚姻的價值觀主要來自父母,特別是現今的台灣社會,對於「試婚」、「同居」、「交易性行為」(援交)、「一夜性」(one night stand)以及「婚前性行為」,已經形成「大家都這樣(行)」及「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氛圍時,特別是「多元成家」,對於思想未臻成熟的孩子而言,更是嚴重衝擊他們的婚姻及家庭觀。為人父母者,更必須教導孩子如何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尊重同性戀者不另眼相待
晏教授說,做父母的,要告訴自己的孩子,社會上的確有3%-5%的人是同性戀者,他們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及校園中;也有性別特質不同及跨性別的人,他們同樣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而非另眼相待。
由於多元成家的修法推動者,已經廣泛進入校園來宣傳他們的理念,許多涉世未深的孩子,未必對他們所分享的內容有思辨的能力,甚至將青少年時期常見的「同性密友期」,誤認為是同性戀的傾向。
晏教授建議父母,要主動找機會和孩子談「同性婚姻對家庭制度的影響」,不是站在權柄的角度去「指導」孩子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是和孩子分享,家庭制度的重心,不只是保障兩個婚姻的個體(夫妻),也設計好保護下一代(孩子)以及上一代(長輩)。因為血緣是一輩子改變不了的承諾和責任,所以人類的文明才得以延續。
晏教授說,在聖經創世記一章27節中有提到「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人類的性別就是「男性」和「女性」,而非「多元性別」。當多元成家的立法推動者要將「同性婚姻法」包裝成看似追求公平、人權及民主的面貌時,若我們因為同情心或是漠不關心,下一代及往後的世世代代就要去承受後果。
男女都可剛柔並濟
「性別教育很重要的,就是要破除舊有的(男女)刻板印象。」晏教授說,過去華人社會長期存在「男主外、女主內」以及「男生就要陽剛,女生就該陰柔」的認知,所以我們看到一位男生有女性化的表現,或是女性以很Man的姿態出現時,就覺得「那人怪怪的」,甚至用言語和行動去霸凌對方。其實,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現在雙薪家庭的比例已經今非昔比,男生或女生都會表現出「剛柔並濟」的一面,大家在社會上也彼此分工合作。
晏教授表示,無論是「性教育」還是「性別教育」,最核心的重要理念都是「尊重生命,享受人生」、「尊重隱私,彼此互屬」及「尊重差異,看見需要」,為的是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擺脫對性的負向觀點,改採正向的觀點。家長要先敞開跟子女談「性」,和他們分享尊重「異性」及不同性向的同性同儕的重要性,以及在別人想要逾越兩性交往的「身體界線」時,能夠理性地和對方對話,並且勇敢向對方「SAY NO」!
人的安全感來自美滿的家
晏教授強調,人生最大的快樂,最深的滿足、最強烈的進取心,以及內心深處的寧靜和安全感都來自於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人是感情的動物,生活在感情的世界中,害怕孤單、寂寞,渴望被愛,也希望有能力去愛人。家長和孩子談「性」,是要幫助他們在成長的路途中,學會接納、疼愛自己,也懂得尊重別人,在兩性的關係上互信互諒,使人際關係及進到親密的婚姻關係後,能更和諧。
現場有參與者問晏教授:「子女遇到同性的同儕『表明愛意』,該如何處理?」以及「子女在學校和心儀的異性交往中,遇到對方想要逾越身體親密界線時,該如何回應?」晏教授說,孩子對於同性同儕「告白」,可以用正面的態度向對方說:「謝謝你(妳)告訴我這件事(指有好感),但我喜歡異性,你(妳)若喜歡我,就請你(妳)尊重我!」
青少年有同性密友期
晏教授表示,若家長發現孩子有喜歡同性或被同性的人喜歡的情形時,要協助他們分辨那是「同性密友期」的過渡時期。他說,像他就接觸過兩個學生時代像情侶一樣親密相處的女孩子,後來各自嫁娶,現在都生兒育女。
而對於已經交往的異性,提出想要逾越身體親密界線的行動時,晏教授說,1979年時20歲的大專生,男生有20.7%,女生有3.9%已經有性經驗;但到了2014年,男生有性經驗的比例攀升到43.5%,女性更是大幅攀升至27.9%。
晏教授表示,對於交往中的對象踰越尺度的「親密行為」,可以教導孩子對對方表達:「我也很喜歡你(妳);但我們現在不該用這種方式來證明彼此的愛。」晏教授說,性永遠無法驗證愛,心理的親密需費心經營,生理的激情常會讓對方得寸進尺。家長可以跟孩子溝通,一個真正愛你(妳)的異性,絕對會尊重你(妳)的意願,並且願意等待。
3753_教導兒女性別教育_-晏涵文:家長及教會不該避談性2
黃贊彥牧師。
黃贊彥:主動與孩子談心和性
新竹靈糧堂主任牧師黃贊彥受訪表示,這些日子,因為「多元成家」及「性別平等」等議題進入校園,教會及社區中的家長都想要知道如何跟孩子「談性說愛」。晏涵文教授是這領域的專家,以前兩人在台北靈糧堂也是同一個團契,因此邀請他來新竹分享。
黃牧師也以瑪拉基書四章6節為家長們禱告,盼望他們在社會上對於性別充滿錯誤教導的彎曲悖謬的年代,能夠主動與孩子談「性」與「心」,帶領他們認識上帝,明白上帝「造男造女」獨特的心意及對婚姻與家庭的祝福。
多年前,因著時任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神助牧師的一句話:「基督徒不把聖經的性價值觀教導社會大眾,難道要讓外邦人來教嗎?」晏涵文教授就在校園、社會及教會積極推動「性教育」,他也獲聘擔任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兼課程教學組召集人。晏教授說,性教育必須由社會、學校及家庭共同負起責任,聖經是最好的性教育課本。
教會不應該對「性」避而不談,而應該將「性」重新歸於神,幫助弟兄姊妹了解「合神心意的性」,是建立在健康、長久及穩定的關係之上,而非僅是生理層面的「(肉體)激情!」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青春性愛不設限,煩惱丟給媽媽扛? By 路仁教授

     谷阿狗x年齡不設限



【路仁教授專欄】2015/11/09 22:06
原始網址:http://blog.udn.com/mybook678/35271334

「如果有個地方,人能完全自由、做自己愛做的事,要不要去?」台上講者問,台下學生紛紛舉手,旁聽的我卻閉眼搖頭。
我閉眼想到在蠻荒世界,羊自由晃,狼自由吃羊,老虎自由吃狼,於是想到那所謂人人自由的天堂,其實是一個肉弱強食,人活得最恐懼、最不自由的煉獄。
「為何不能自由註冊臉書?」訪問單親家庭時,蘇媽媽的國中女兒問。許多專家建議讓孩子早用臉書,我卻反對。孩子在房間內,敲著鍵盤、滑鼠,順著朋友,朋友的朋友... 一路連出去,真與假、善與惡的人物,越來越撲朔迷離。孩子向前追逐自由,卻把煩惱一包包丟給後頭的媽媽扛。
「家長不用過度煩惱!」有人說,像一隻小羊迷失於叢林,卻要母羊別在後頭擔憂。青春女孩像羊般純真,有犯罪前科的男人,卻像野狼般狠。國中女生在愛情懵懂時,與網友互稱老公老婆,最後被騙去發生關係,甚至離家出走,已非偶發新聞,而是常發生的事。
所幸,我們不是活於蠻荒,國中女生在網路點頭同意,網路另一頭的性侵前科犯,卻須受文明社會的制約,依刑法227條判刑。蘇媽媽到工廠做工,有時夜晚加班不能回來,擔心在家上網的女兒,但至少知道有道227的圍牆,讓色狼恐懼吃牢飯,不敢太囂張。
刑法227條,規定與16歲以下少男少女發生關係,不管少男少女點不點頭,皆要受罰。在什麼都講自由的台灣,一些社運者正努力推倒這道牆,讓青春不設限,雙方點頭即可,以解放情慾自由;有些政治勢力,在他們背後努力地向前推。
他們肩並肩,於遊行隊伍中往前走,想解放下一代的自由。我卻見到圍牆倒塌後,煩惱、憂慮像洪水般,淹過蘇媽媽為經濟奔波的滄桑白髮。「夠了沒?」蘇媽媽憤怒地喊,喊聲中交織著她過往的辛酸淚,與對孩子未來的殷殷期待,有人聽見了嗎?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不能被模糊的性別 從基因說起

立媒體2015-11-05
原始網址: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8706



《性別議題系列一》
諮詢: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吳庶忠教授
整理:文麗兒 明光社項目主任

不能被模糊的性別 從基因說起
美國某幾間大學在新學年容許跨性別新生在入學註冊時自行選擇性別,西方國家不少高校亦因跨性別學生要求使用異性的洗手間,而須對簿公堂。在今天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面對性別議題所引致的影響似乎是不能避免的趨勢,但除了政治正確及潮流大勢,處理性別議題更須要回到根本──從生物學認識性別。
性別之本──基因
人類的性別決定系統(sex determination system)基本上可透過第23對染色體(即XX及XY)識別男與女。在男性獨有的Y染色體中有名為TDF(testis-determining factor),又名SRY〈 sex-determining region Y (SRY) protein 〉的基因連結蛋白(參圖一)。簡單來說,SRY是其中一個令胚胎在成長過程中發展成男性的主要的基因/蛋白,SRY的出現會命令細胞製造睪酮 (testosterone) 及抗穆氏管荷爾蒙(Anti-Müllerian hormone, AMH),以發展出男性生殖器官(參圖二)。

圖一

圖二
雖然SRY是其中一個主要控制胚胎順利發展成男性的基因蛋白,但它必須與其他相關而重要的基因/蛋白複合,才能令發展成為男性的過程順利完成。而不同的基因/蛋白其實互為影響,互相緊扣,因而其中一部分出現變異或錯誤編碼,都會引致接續的步驟出現錯誤。
SF1(steroidogenic factor 1)負責控制胚胎及青春期的性發展,當SRY與SF1複合就會上調成為轉錄因子SOX-9〈SRY (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9〉,SOX-9在發展成男性的過程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與SF1合作,SOX-9會製造塞特利氏細胞(Sertoli cells)中的AMH,以抑制女性生殖系統的發展。同時SOX-9會激活FGF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9)及PGD2(Prostaglandin D2),分別與它們形成一個前遺迴路(feedforward loop)的狀態,即令對方都能維持穩定的數量。
PGD2的功能是協助SOX-9保持足夠高的數量以激活其他基因;FGF9的功能是確保男性的健康發育,包括製造睪丸素及增加Sertoli cells;而Sertoli cells的作用是分泌不同的物質,包括:AMH於胚胎期釋出用以抑制女性生殖系統發展;ABP(androgen binding protein)用以增加在睪丸內的精細管的睪酮濃度以刺激精子製造;雌二醇(estradiol,17β-estradiol)是由Sertoli cells內的芳香酶(aromatase)直接把睪酮轉化成為17β-estradiol而製造精子等等。
假如SOX-9或相關的基因出現變異(如 SOX-9 deletion),便會引起性別逆轉甚至雌雄同體(46XY female due to SOX-9 deletion, 名Campomelic dysplasia);假如FGF9及Dax-1缺失,即使有XY染色體的胚胎都會變成女性。同樣如SRY出現不正常的活動情況都會引致雌雄同體的情況。
從雙性別的胚胎到單一性別的嬰兒
人類不能否認男女性別的發展是由基因主宰,基因是一個極之複雜而且充滿奧秘的領域,我們嘗試從暫時已知道的實況去理解基因的運作及其影響。完全發展的生殖系統除了基因性別〈Chromosomal (genetic) sex〉,還包括了性腺性別(Gonadal sex,即內生殖器,包括男性的睪丸、輸精管;女性的卵巢、子宮、輸卵管等)及表型性別(Phenotypic sex,即外生殖器,包括男性的陰莖、女性的陰核等)。
大部份人(99.99%)都有一套特定的染色體 (23組共46條),而每一條染色體都由2組DNA合成,一組來自父親,一組來自母親,所以每一組染色體都帶著父母二人的基因。開首的22組染色體在男與女都沒有太大分別,但第23組染色體,即一般所理解的性染色體,則有很大的不同。男的性染色體為XY (X來自母親,Y來自父親),女的則為XX (X來自母親,X來自父親)。一般來說,受精卵發展至胚胎的初期,體內都有兩組潛在的生殖系統(Wolffian system及Müllerian system),所以暫時未能開始分辨為男性或女性。
直至第6至8周,如胚胎第23組染色體為XY (即男性),在Y染色體內的SRY開始與其他的基因蛋白進行複合,並發展出不同的狀態(如上文對於基因的描述),釋出AMH以抑制女性生殖系統的發育;並令男性的生殖系統持續發育至成熟,因此在嬰兒出生時可以看到已發展的男性外生殖器(參圖三)。一旦基因表達出現嚴重錯失,如SOX9 deletion,便會引伸出雌雄同體的情況。

圖三
如胚胎第23組染色體為XX (即女性),在X染色體中的Dax1的角色十分重要,它的其中一個功能是抗衡SRY以抑制它與其他基因蛋白進行複合,防止男性的生殖系統及製造AMH (參圖四);另外,亦是控制製造荷爾蒙的組織(包括:腎上腺、腦下垂體、下丘腦及睪丸與卵巢)的發育。當Dax1/NR0B1基因出現變異便會引致先天性腎上腺發育不良(X-linked congenital adrenal hypoplasia, X-linked AHC) 及性腺機能減退(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HH)。  X-linked AHC最主要的影響是腺體發育不完全,對男性的主要影響是導致缺乏男性荷爾蒙,令生殖器官發育不完全、隱睪症(cryptorchidism)的情況出現、青春期較遲出現、不育等。女性相對較少受到影響,但亦有女性因患上X-linked AHC而缺乏女性荷爾蒙、青春期較遲出現及沒有月經。而HH患者的腦下垂體無法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素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缺乏GnRH則無法分泌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包括促卵泡激素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 及促黃體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

圖四
簡單來說,FSH與LH的功能是調節身體的發育、生長、青春期成熟和生殖過程,刺激卵巢內未成熟的卵子的成長及刺激精母細胞分裂以製造精子。當FSH及LH無法正常分泌時會影響睪酮及雌激素的製造。 過少的FSH會引致性腺功能減退(hypogonadism),最明顯的症狀是男性未能製造正常數目的精子,女性的生理周期終止等。
基因變異的不幸──雙性人
誠然,生命的成長確實是一個奧秘,由天生擁有男女兩性的生殖系統的胚胎一直發展成為單一性別胎兒,如相關的基因出現變異,一般會引致性發展障礙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DSD),嚴重的情況會引致雙性人 (intersex),為整個生命帶來逆轉。
值得注意的是DSD與其他在DSM-5中的精神疾病所提及的性功能障礙 (sexual dysfunctions)有所不同。性功能障礙一般是指因心理因素或環境因素而引致性功能失調或障礙,但DSD所指的障礙乃因基因變異而引致的疾病 (genetic disorder)。因此,如要以性別光譜論解釋生理層面的兩性分野並不合適。生理性別不是光譜,沒有程度之分,一般基因得到正常發展的人不會說自己的生理構造有七成是男性,三成是女性,而是百份百是男或女。至於因基因變異而生理性徵沒有得到正常發展,即一些患上DSD的人士,身體結構會同時擁有兩個性別的性徵,無法單一地劃分為男性或女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支援面對DSD的人士,令他們能夠得到適當的保障及治療,而不應與其他政治運動的訴求混淆。

媒體不敢告訴你的真相:美國同婚合法化後 支持率不增反降

台灣守家庭2015-10-24
原始網址:https://taiwanfamily.com/99175


自從今年6月底,美國最高法院同性婚姻合法化判決一釋出,偏同運媒體狂喜,屢屢發佈新聞告訴你美國人有多支持同性婚姻,但在這個
判決發佈後的三週,美聯社與GfK行銷研究顧問公司(Associated Press-GfK)在今年7月18日發佈一則民調,發現支持同性結合的民調不增反降,凸顯同性婚姻合法化判決為社會帶來嚴重的分歧(Sharp divisions)。

同性婚姻支持度  不升反而倒退嚕

美聯社在今年已做了三次同性婚姻支持度的民調,1月支持度為44%、4月是48%。後來在7月9日至7月13日再次調查,發現在同性婚姻合法化判決通過後的三週,支持度下跌到42%。當詢問到是否支持同婚合法化的判決時,支持者更少,只剩下39%的民眾表達支持意願。反之,有41%的人反對這個判決(本次民調共抽樣1004位成年人,誤差為正負3.4%)。

多數美國民眾認為應優先保障信仰自由

因為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在美國仍具有爭議性,涉及同性婚姻與信仰自由之間的權衡。如果權利之間發生衝突,56%的受訪者認為應優先保障信仰自由,只有39%的人反對,認為政府應優先保障LGBT權利(LGBT指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者)。如果地方公務員基於信仰緣故,拒絕頒發結婚證書,49%民眾認為此舉合理,但同時也有47%民眾表示反對,呈現五五波的分裂局面。
「最高法院的作法正在危害我們的信仰自由,我們看見想按著信仰過生活的人與民法之間發生了衝突。」自認是保守選民,來自底特律的工程師Michael Boehm說到。
同性婚姻合法化除了影響到公部門的運作,也影響了美國老百姓的生活,特別是有店家能否拒絕提供給同性伴侶?有59%的人認為店家可以基於信仰自由,拒絕提供同性伴侶「婚禮相關」的服務,但這份調查在4月僅52%的人支持。或許是因為在同婚判決通過後,更多人注意到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對於業者信仰自由的衝擊。
來自密西根的退休人士Claudette Girouard女士表示,雖然她支持同性婚姻,但她同時也反對婚禮相關業者被迫投入同性婚姻服務。跟地方公務員比起來,她認為一般民間業者可以保持獨立性,即便那些業者不支持同性婚姻,但同性伴侶仍然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業者提供服務。
保守傾向的Clarence Wells,強烈反對最高法院的作法,他預測將有商家面臨關店,因為有些人不願意處理這樣的狀況。

用判決強迫開放同性婚的州  面臨反彈聲浪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猶他州,早在2013年,該州就因為聯邦法院判決被迫開放同性婚姻。但依據Dan Jones & Associates的調查,仍高達近6成猶他州民反對同性婚姻,甚至有半數表達堅決反對,只有三分之一州民表達支持。大部分猶他州人反對同性婚姻判決,更壓倒性地支持法律保障那些基於信仰緣故,拒絕提供同性伴侶服務的店家。
在猶他州,雖然宗教組織不用被迫舉行同性婚禮儀式,但如果是一般的小市民基於信仰緣故,拒絕提供服務給同性伴侶,目前仍不確定他們是否會被處罰。 因此猶他州的立法者在2015年會期推出信仰自由法案,希望能幫助那些基於信仰因素拒絕服務同性伴侶的人。(公民記者 / 外電編譯)
【資料來源】
David Crary & Emily Swanson, AP-GfK Poll: Sharp divisions after high court backs gay marriage, Associated Press, 18 July 2015.
Bryan Schott, Poll: 58% of Utahns Oppose Same-Sex Marriage, Utah Policy, Utah Policy, 27 July 2015.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這世代,教會如何服事同性戀群體

結遺失

10
31日是宗教改革紀念日,卻竟然也是臺灣第十三屆同性戀遊行的日子。2003年,臺北的街頭上首次出現了同性戀遊行,此後年年都有遊行,並且人數遞增,從最初的幾百人,到數萬人,亞洲許多地區的同性戀者千里迢迢趕去參加,其中包括許多中國大陸的同性戀者及組織。而從2012年的官方資料來看,大陸的同性戀者已經達到了六千萬。

臺灣同性戀婚姻合法化運動(以下簡稱同運)的聲勢也越來越猛烈,從2004年起,不斷要求立法,臺灣教育部也依照“性別平等教育法”要求在中小學課程中教導“同志議題”、“多元情欲”。據調查,臺灣1217歲的青少年中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為66.9%

臺灣某教會的師母語馨說:“我們現在不可以說‘兩性’,只能說‘性別’。多元情欲所教導的就是:只要你喜歡,什麼都可以,男孩子穿高跟鞋去學校也可以。同運網上這樣教孩子:你可以自由探索你的身體,你身體的權利是你自己的,不是你爸媽的,你可以享受性的愉悅,不必到二十歲,青春期你要嘗試性就可以去享受,這是你的權利。今年同志大遊行的主題就是‘年齡不設限:解放暗櫃、青春自主’。臺灣同性戀遊行的彩虹旗是六色彩虹,每一色代表一個理念,其中紅色就代表性愛。我們教會服事很多學生,有的學生本來很喜歡彩虹旗,支持同運,但當她看到彩虹旗的定義,看到同運的論點,就改變了想法。可是,今天有多少人會關心這些論點的本質呢?我們根本對他們不關心,只覺得這是少數人的事。我們太小看同運要做的事了。同運要做的事不是單單爭取他們的權利。”

那麼同運究竟要做什麼事呢?

“性解放,”臺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的秘書長厲真妮傳道說,“因為一直覺得在被人排斥、被人貼標籤,所以他們要打破社會的道德觀,改變文化,所以才會以社會運動的形式來進行。我們在打一場仗,臺灣教會現在走到一個瀕臨失守的局面,我們有許多反思。”

臺灣教會所反思的許多問題中,其中一點就是忽略了向這個群體傳福音。直到2012年臺灣同運將“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提交到立法院後,臺灣教會才如夢初醒、開始重視這一群體。但並非說,之前臺灣教會中沒有蒙恩歸主的同性戀者,也有不少同性戀者來到教會,認信福音、重生得救,從此跟隨耶穌基督,成為神家中的一份子。他們雖然面對常人難以想像的掙扎,但是因為被基督流血捨命的愛所激勵和催促,就竭力要過一個討神喜悅的生活,而神也真的叫他們在真理中得著自由,在恩典中不斷更新改變,不再被罪捆綁。一些弟兄姐妹甚至被神呼召出來,被差遣向這一群體傳福音,而面對聲勢浩大、言之鑿鑿的同運,這些寶貴的弟兄姐妹發出了真實有力的聲音。

臺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的不少同工就是這樣的肢體。其中一位衛弟兄說:“同性戀者的痛苦就一定是社會的排斥造成的嗎?也許的確會造成一些壓力,但開不開心追根究底是自己的生活所造成的。”另一位同工小珍姐妹以自己真實走過的心路歷程說道:“當我傳福音給我同性伴侶的時候,她說這個社會欠她們,但是我回應說:我不管別人怎麼樣,但在這個圈子裡你是怎麼對我的?你覺得沒有新鮮感了就去找另外一個,這和別人認同不認同有什麼關係嗎?這個圈子為什麼經常換伴侶,是因為一直在找真愛,覺得合適就談談看,但總有什麼不對,那麼就覺得這個真愛不是你了,中間又牽扯著癮的問題,越來越沉淪。”厲真妮傳道說:“他們所期望爭取到的權利,就算都得到了,他們還是不會快樂,因為那終究不是上帝的律,不是合神心意的創造,無論什麼情況下,偏離上帝的道路都不會亨通,人也不會得到真正渴望的幸福和滿足。”

同運所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同性戀是不可改變的”。當記者詢問協會的同工們對此的看法時,衛弟兄說:“沒有人選擇自己成為同性戀,我以前也說:哪有可能改變?我又不是學來的。你沒有辦法讓我去喜歡一個異性,如果第一個讓我感覺自己好想去愛、去靠近的人竟然是男生,那我肯定會認為這是天生的。很多人在其中無法想像有改變的可能,同志教會[1]的人也會說:如果能改變的話,神的大能早就將我改變了,如果他沒能改變我,那是因為神悅納我目前的處境。如果我不是被神得著的話,我也是這樣的想法。可當我知道神愛我,甚至讓他的獨生兒子因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我就願意順服他。一開始,我承認聖經上面的教導是對的,但對於自己能否改變,我也沒有把握,我只能說我要嘗試著去走這條路。可是後來我發覺,改變並沒有那麼容易,但也沒有那麼難。簡而言之,改變的歷程就是得救後過一個討神喜悅的生活,雖然其中我對付了很多的東西,但從那些諸多因素、傷痛當中被恢復時,我才慢慢看見自己的變化。那時我還沒辦法說我是否可以開始愛上女生,直到有一天,翻開之前學校的畢業相冊,我才發現原來我們班的女生那麼漂亮,我真是瞎了眼睛。當時我心裡的感受難以形容,我說:神你真的是有大能,原來你可以把一個人改變成這樣。所以,我體會到確實可以改變,但不一定都會改變成我這樣,因為神在每個人身上的旨意不一樣,也許另一個人會被改變為一個過聖潔生活的獨身者。並且,我覺得這樣的改變是非常值得的,以前我是被困在謊言當中,現在卻因真理得以自由了。”

小珍姐妹說:“她們說不能改變,是因為她們還沒有品嘗到改變的滋味。之前有一些同性戀者在台下聽我作見證,就說我是一個假同性戀者,或者是雙性戀,因為他們認為真的同性戀者是不能改變的。那麼我為什麼能改變呢,就是出於神的憐憫,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那我只能說神憐憫我。其實我信主之後有很多的疑問,可是沒法從人找答案,我就看很多屬靈書籍,不愛讀書的我成了基督徒之後,就拼命讀書,因為我渴慕認識神。我也見到幾位‘過來人’的見證,他們現在有家庭和小孩,我很羡慕,如果神有安排,我也想進入婚姻。後來我甚至成為宣教士,放棄高薪職位去傳福音。這是神在我身上的改變。”

臺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成立於1996年,其秘書長厲真妮傳道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向同性戀群體傳福音,並輔導陪伴已經來到教會中的同性戀者過聖潔生活,也幫助一些同性戀者的家人走出低谷。作為同性戀過來人,厲真妮姐妹非常瞭解這個群體的狀況和需要,也深知他們是何等需要福音。她說:“現在太多這樣的孩子,我呼喚教會一定要向他們打開門,學習在堅守真理的同時接納這個群體,因為如果教會不接待他們,他們無法得著盼望。同性戀是一種毀壞人的最快速方式,它從家庭開始毀壞。就罪的本質而言,同性戀的罪與其他罪沒什麼不同,但同性戀所帶來的影響力很巨大,牧養起來也很複雜,情感依賴、性癮等等都需要面對和輔導。那麼,教會能不能服事這個人?實在很挑戰牧者同工,但這就是神要做的。我們不能關起門來不管他們,應該照耶穌的心意來服事他們,不然會把他們推向很遠,而這麼一推,他們能往哪裡去呢?往同運那裡?”

那麼,在對這一群體的服事上,大陸教會又在面對哪些挑戰呢?一位歸主後去臺灣某神學院裝備的祈帆弟兄,也是一位已經出了埃及的同性戀過來人,他說:“不要以為你接觸不到這個群體的人,也許他們正坐在你教會的長椅上,傷心無助地來,沒有安慰沒有盼望地離開。我接到過不少從大陸發出來的求助郵件,許多人都在這一方面掙扎,無法擁抱在基督裡的自由和喜樂,這中間有的人是教會同工,有的人甚至還在帶領教會或青年團契。現在同性戀文化對於年輕一代、對於大學校園的影響超乎你的想像,所以在教會中,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面對服事這一群體的需要。”

一些教會的牧者們也確實正在牧養中面對這些問題,一位蘭州的師母曾對記者說:“我們所服事的學生中,有人就是這樣的情況,他告訴了我,我卻不知道該怎樣幫助他。”記者瞭解到,也有教會發現了慕道友是同性戀者,如果要接納,不知該怎樣接納才是合乎中道的,還有涉及到教會勸懲的案例,便更為複雜。

那教會究竟該如何合乎聖經地接納這一群體並服事他們呢?厲真妮傳道說:“同性戀者是和我們一樣的罪人,既然是罪人,就當歡迎他們進入教會,但問題是他們能不能進得來,教會是否能懂得如何接待他們、牧養他們。目前的問題發生在這裡,而不是教義本身。同性戀本來就是罪,聖經中有十一段經文談到這一點,除了個別同志教會之外,臺灣教會對真理是相當持守的。但我感覺教會容易視同性戀與別的罪不同,是‘特別大的罪’,這容易導致偏待他們。事實上,如果我們真的願意承認這是罪,那麼就一樣認罪悔改,走成聖道路。所以,我們應該接納他們,教導他們過一個聖潔的生活。特別需要明確的是,同性戀者蛻變的過程,並不是成為異性戀者,而是成為聖潔,是從心裡願意抵擋逆性的情欲,在心思行為上榮耀神,哪怕在蛻變的過程中很艱難,還會跌倒,但只要我們心意堅定,神會做成大事。我們輔導的案例中,有的人結婚生子了,有的人可能終身守獨身,但不管有沒有結婚,都應該過一個聖潔的生活,也一樣榮神益人。教會服事他們,要打好兩張牌,一張是真理牌,一張是恩典牌。什麼時候該出哪張牌,我們需要在神給我們的智慧與愛心中作判斷。”

祈帆弟兄說:“如果教會中有一個人,肯告訴你他是同性戀,你首先要感恩。一是感謝主這樣在他心裡動工,使得他可以說出來,二是感謝他,因為他‘冒著危險’信任你。”

“而且,教會也需要瞭解這個群體,”衛弟兄說,“同性戀涉及幾個互相連接但非互相包含的群體,同性戀者並非一定是同運人士,也不一定會過同性戀生活,發生過同性性行為的不一定是同性戀者,而有同性性傾向的人也並不都是同性戀者。我們機構定義同性戀者是在情感上對同性有情感依賴,有性方面的感受(包括性幻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持續長達半年以上,且年齡也超過十八歲的人,我們才會定義他是“同性戀者”,因為18歲以下的孩子變數很多,還沒有清楚認識自己的方向。同性戀者如果只是有同性性傾向的話,不能說這是罪,但如果行出來或在意念上發生性關係,就是犯罪。”

“如果是情感依賴的情況,兩個人之間有某種不健康不正確的依附關係,甚至沒有對方就不能活,那是把人看得比神還高,也是在拜偶像了。”小珍姐妹補充道。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成為同性戀呢?厲真妮傳道說:“雖然同運人士力證同性戀是天生的,因此不可改變,但科學家到現在也沒有找到同性戀基因圖譜。”在幾位同工的耐心講解下,記者瞭解到,同性戀其實是受許多後天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1)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同性戀者出自破碎家庭,父母一方缺席,而90%的同性戀者不能認同自己的同性別父母,與他們疏離,關係緊張。22-5歲性蕾期父母親不切實際的期待,例如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把女孩打扮成男孩,而這往往也與父母或祖輩對孩子性別的期待相關,例如想抱孫子卻又生了一個女孩,或者家裡男孩多本想要個女孩,卻又生了男孩。這使孩子在一開始就對自己的性別身份產生困擾。3)性侵犯。在臺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所接觸的案例中,90%的女子曾經受過性侵,70%的男子曾經受過性侵。別人對這些孩子犯罪,而這些被傷害的孩子被罪所影響,以罪來回應罪。許多女孩在被侵犯後就以男性形象來保護自己,甚至進入同性戀圈裡保護自己,卻落在情欲網羅裡。412-15歲的青春期中,因為性格或體形的不同被貼標籤,或者是性格豪爽、體格健壯的女孩,或者是心思細膩、身形瘦小的男孩,都容易被同學冠以“男人婆”“娘娘腔”之類的綽號,在同伴關係中受盡挫傷,無法發展出健康良性的同性友誼,也導致自我形象越來越低,無法接納自己。最後,走進同性戀的群體中找到認同。5)性開啟過早。或者是在學校、家裡看到AA書,或者是玩了性遊戲,導致性開啟過早,因人的罪性就漸漸沉溺於色情當中。6)身處特定環境,例如男校、女校等等。7)媒體文化影響。現在同性戀的小說、漫畫、影視在年輕人中已經司空見慣,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這些畫面和敘述一定會對人產生影響。並且同運一直致力於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也會傳遞“高大上”的同性戀形象,例如說某位名作家、名畫家、名演員、名科學家是同性戀者云云,使得同性戀在年輕人中成為時尚。

“當我們和求助者分享這些時,很多人都眼睛一亮,”祈帆弟兄說,“他們在這些因素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這讓他們發現,自己是同性戀從來不是上帝的創造和期待,而是很多因素造成的。這成為他們在蛻變的旅程中一個強有力的幫助。”

同性戀與其他罪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就是抵擋神、違背神的律法,而且同性戀特別明顯、突出地表現這一點,雖然好像沒有傷害他人的生命財產,但確實是在悖逆神的創造。然而,同性戀又與其他罪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其原因相當複雜,人陷在其中極難掙脫。因此,厲真妮傳道提醒服事這一群體時,一定要明確同性戀不是性的問題,而是關係的問題,所以在牧養中首先需要建立關係,以同理心來傾聽,陪伴並接納他們,以愛心和耐心來服事。並且,要給他們講全備的真理,不能只講一半,他們不僅在十字架下被定罪,也在十字架下經歷神的赦免與更新。要幫助他們紮心地認罪悔改,也要讓他們看到在基督裡的出路與盼望。所以她常常以哥林多前書69-11來勉勵弟兄姐妹:“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嗎?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孌童的、親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駡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國。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

“同時,一定要有耐心,”厲傳道說,“時間是一份禮物。我們都希望能快速徹底地改變,但是沒有快捷方式。牧者要知道,同性戀者要從中走出來,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確實如此,一個同性戀者要改變,首先是順服神的真理,承認同性戀是錯誤的。然後與原本有很強情感依賴的同性伴侶分手告別、搬出去住。在教會生活中,性別身份逐漸蘇醒。在肢體關係中,建立健康的同性友誼,然後才能產生對異性的渴求和欲望。此外,有性癮的要逐漸戒掉、轉換生活方式,自我形象低落的要以神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心靈破碎的需要被醫治,曾被侮辱、損害的需要在神的大愛裡去饒恕、得釋放……神不僅僅要這些弟兄姐妹從同性戀中走出來,也要他們真正得著醫治,恢復神的形像[2]

“所以,這樣的服事特別需要花時間,”厲傳道說,“有的牧者也被這個群體傷害過,以至於以後看到這些人心裡就恐懼拒絕。同性戀真的很敏感,一個眼神、口氣就夠了,服事起來也真不容易。但這些人是神所託付的小羊,我們應當反省是否是因為考慮教會增長而不願意服事他們。有些教會的牧者本身願意關注,但問題在於小組長的靈性素質、承受度不一樣,不知道該怎麼帶領這樣的人,因為不會處理就搞得盡人皆知,造成傷害。在牧養上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所以不少教會也邀請我們去做培訓。”

那麼教會應該在哪些方面特別注意呢?厲傳道和她的同工們說,首先要給這些小羊一個安全的環境,如果他只告訴你一個人,就不要告訴其他人。其次,要教導弟兄姐妹接納他們,不是側目以待,而是熱情相迎。不要評價他們,給他們貼標籤,男性的溫柔應當被鼓勵,女性的強健也應當被鼓勵。第三,對他們一視同仁,將他們納入小組和教會的牧養系統當中,一樣讀經、禱告、靈修甚至傳福音、短宣,不要偏待他們。第四,要和他們建立健康的信任關係,並且建立支援他們的系統,人不用多,兩三個足夠,在他們掙扎時,能為他們代禱,傾聽他們的心聲,甚至約他們去散散步、打打球,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試探。第五,健康平凡的同性友誼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基督化家庭和成熟的異性戀者都能幫助到他們。第六,如果遇到難以處理的個案,可以轉介給機構,教會好好地牧養他們,由機構來做專業的輔導。

“但首先一點是教會裡的弟兄姐妹要真的按照福音來活,”祈帆弟兄說,“如果我們在教會中,對自己的罪遮遮掩掩,服事的臺上總是刻意呈現“光鮮亮麗”的一面,這個群體的人怎麼可能向我們揭露自己、尋求幫助?只有我們不虛妄,一切像活在主面前,敢於坦承自己曾經的掙扎和失敗,真實見證出神在我們身上的憐憫與恩典,我們才會真正幫助到他們。”

臺灣一教會的語馨師母說:“現在我們教會特別放入了服事同性戀群體的課程。因為現在臺灣的風氣,青少年一進我們教會就說:‘我喜歡同性’。但當我看到他們時就愛他們。那些沒有講出來的,我會特別靠近他們,當看到舉止打扮像男生的小女生出現在教會裡,我會第一個跑過去找她。”

當記者詢問臺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的同工們,對於大陸教會服事這一群體的建議時。厲傳道以自己的例子作為鼓勵,她說:“當年我們教會的情況與大陸教會很相似,並不重視這個群體,甚至覺得沒有這些人,教會就帶我做門徒,我就很單純地跟隨。我的經驗就是,拋開同性戀這個問題,信主就是要成為神的跟隨者,縱使我一開始也因為自己是同性戀而產生害怕和隔絕的感受,但我一定委身教會。我發現教會給了我一個很大的歸屬感。而我之前從來沒有歸屬感。雖然我有一個偷偷喜歡教會姐妹的過程,可是神也幫助我走過這個煎熬,甚至後來呼召我全時間奉獻。神把我放在教會裡,而教會的系統就是願意帶領每個人成為門徒,不管對誰都需要做這樣的事。所以,對一般的未信者怎麼傳福音,怎麼去愛他們,就怎麼愛同性戀群體,給他們傳福音。”

每一個世代都會遇到這個世代的挑戰,而神也興起服事這個世代的人。今天,在同性戀方面,撒但的工作似乎格外猖獗,美國已經同性婚姻合法化,不少的地區也在逐漸淪陷,似乎有“世上的君王一起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之勢。然而,神卻不在疾風烈火中,也不在崩山碎石中回應這些抵擋者,而是用微小的聲音,對他所揀選的一個個兒女說話,將他們從死蔭幽谷之地帶出來。正如臺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的同工小珍姐妹所說:“神揀選了我們,教會若好好栽培他們,就會有越來越多像我們這樣的甚至更棒的見證人,其實很多時候,他們只要站出來,就夠了。每次我看到聖經中神讓基甸以三百人戰勝外邦大軍,就很被激勵。面對現在來勢兇猛的同運,增長迅速的同性戀群體,請不要灰心喪膽,最重要的是,神正在和我們一起打這場仗,來贏得他們的靈魂。”




注釋及引文
[1] 同志教會秉承所謂“同志神學”立場,認為聖經並不定義同性戀是罪,所以可以在口稱基督耶穌為主的同時繼續過同性戀生活,同志教會的會眾基本上都是同性戀者,其牧師也為同性婚姻主持婚禮。美國、臺灣、香港等地均有這樣混亂真道的“同志教會”。


[2] 創世記127,“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