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林谷芳》當前台灣,「保守」其實更需要勇氣

2017/9/21中時電子報
新聞來源: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921005357-262104




外國或大陸朋友想了解台灣,過去我常用「顯性台灣」、「隱性台灣」這個座標給他們作參照。顯性,指的是檯面上,尤其一打開電視,永遠指著別人錯的台灣;隱性,則是在生活四周,讓你感受到最美風景的台灣。這兩個台灣,過去有點像平行線,你張牙舞爪地玩你的權力遊戲,我過我的自在生活,兩不相涉。儘管有時隱性台灣的某部分,也會因「選舉」這樣的全民遊戲而「顯性」起來,但終究,彼此的區隔還是很明顯。
也正是明顯區隔,我總告訴外來朋友,若只看顯性台灣,台灣早就該陸沉,正因有隱性台灣,台灣還挺得住。
然而,這種態勢幾年來卻已有了一定改變,而這改變是「進步」成為了台灣不由分說的自我標籤,在這基點上,台灣一切的問題都被說成是因保守而起,只有「進步」才能看到台灣發展的價值。而更荒謬的是,何謂「進步」,卻是顯性台灣說了算。就這樣,經由進步/保守的二分,你想做個隱性台灣,就得背負阻礙進步的大帽子。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許多事務上台灣所呈現出的一些怪現象:
例如:台灣有百分之八十幾的人反對廢除死刑,但媒體上的發聲則與此完全相反。因為反對廢死,就代表你不夠進步,不夠人道,甚至是該被改革的對象。多少的媒體論述一直在告訴我們:廢死是世界潮流,台灣還不廢死只因時機未到,經過宣導,經過教育,有天時機就會成熟。然而,廢死真是世界潮流?又是誰能代表世界?廢死者以為死刑判錯不可能再挽回,人非上帝不能用此終極審判加諸於人;反對廢死者則以為加害者該對被害者的極端不幸須負起終極代價,不該用被害人更多的負擔來造就社會的「文明」之名。坦白說,這就是個價值選擇的問題,跟進步與保守又有何干!
再例如:許多人對於所謂「多元成家」是持相當保留乃至反對態度的,他們對傳統家庭的堅持,是認為它是長期以來社會建構的基石,養育自然生產而得的下一代,仍是婚姻行為最不同於其他親密關係之處,也因此,它就不該僅是雙方「純」屬契約的約定行為,所以即便在筆者身處的文化界,常見到生活中的同志伴侶,卻依然有許多人認為,既然這兩種關係實質有根本的不同,就應分開處理。但這議題,除了少數宗教團體因信仰關係外,就幾乎沒人敢發聲。因為即便你只是認為須分開處理,即便你也贊成同性間的親密關係該有法律保障,也依然代表你還是個保守封建分子,一些「進步」人士更可以不由分說地對你鳴鼓攻之。
再有,直到最近之前的反核也是如此。太多人不贊成「即刻」廢除核電,這原是務實而不高蹈玄虛的考量,畢竟,缺電誰也受不了,廢核,總該有具體可行的進程,為廢核而增碳,使許多成本增加,現實上不一定承擔得起。但以道德正當性貼在自己身上的人士,一句「我是人,我反核」,就可以活活把你打死──儘管這些人跟我們一樣開著冷氣,一樣享受著電器文明的一切。
其實,這種由自認進步者以進步/保守二分襲奪話語權所導致的怪現象,又何只這些,太陽花、年金改革也是如此。然而,保守真就是封建?真就是將社會向下拉的力量?那可不!想想,我們所欣羨的歐美多數國家也都光明正大地擁有保守黨,可見事情並不如此。
所謂保守,其實是認為有些基底價值是具恆久性的;所謂保守,是認為社會的穩定是重要的基石,要改變最好是以這基石為前提來進行;所謂保守,更就是反求諸己,不將自己概念的世界推至極致、強加別人。這些,其實正是一個社會能否和諧、能否成為生命共同體的關鍵。而台灣的分裂,一定程度也就是主事者汙名化了這「保守」所致。
坦白說,在諸方喧囂,競以進步為標籤,社會已有濃濃「正義吃人」的氛圍,「進步」的內容又被獨占下,與大家習慣認知相反的,在當前的台灣,要「保守」,其實是更需要勇氣的!
(作者為台北書院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