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下一代性別教育,誰來教?




蔡惠玲/兒童作文老師日前看到新聞報導,父親用想輕生騙女兒回家,用榔頭重擊奪初夜,性侵的新聞在媒體的社會版或頭版,已經司空見慣。家庭應該是安全感的地方,如今卻變成孩子的夢靨。筆者的故事是雙重災難-性創傷加上精障。我的性創傷事件加害者是隔壁鄰居碰觸性器官,另外一件家內性創傷,是我目睹父母行房,這兩件事我都是受害者。更不幸的是,因為年幼,對性的認知不清楚,導致我年幼模仿行為,雖然沒有進行性行為卻導致更大創傷,我的身分同時是,性創傷的受害者與加害者。性創傷則在成年後才出現創傷壓力症候群,罹患憂鬱症及思覺失調症,所以我特別注意性別議題,以及社會資源與利益上分配不均。今年同志大遊行爭取長照、婚姻等權益,其實同志並非弱勢團體。提到生存、就業、就學、婚姻,精障族群的能見度很低,根本沒有甚麼發聲權,他們才是弱勢族群。根據《數位媒體下的兒童教育-陪孩子善用媒體》,由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出版,作者李秀美致力推動兒童媒體教育,提到兒童期正是形成身體、性別認同及愛的感受表達的階段,他們需要一個開放、誠懇的環境來接受兩性教育及感情教育,才能發展健康的情感態度。筆者教導兒童作文班的高年級女生,跟我熱切描述《哈利波特》一書情侶接吻的親熱模樣,中年級女生則是對《小女生身體的秘密變化》書籍感到好奇。那麼,孩子的性別教育及情感教育哪裡來?通常是來自媒體、學校同儕,後來從2004年台灣通過《教育平等教育法》,教育部在各處推動舉辦性別議題研討會,2008年進行了國中性別平等教的開發,學校成為性別教育的戰場。根據校園出版社《消失的性別界線》性別議題專刊提到,過去,「兩性」代表男女,這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然而約從80年代開始,「性別」(Gender)這個性別不再只代表男女,而是擴展到包括各種性傾向。「性別」現在是十分熱門的詞彙,這是一場思想革命-「從兩性到性別」。學校成為性別教育的戰場,那麼,父母及關心下一代性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已經做好準備了嗎?根據維基百科資料,2015年中情局世界概況估計台灣總生育率為1.12,是全世界生育率第三低的國家/區域。根據2014年媒體報導,勵馨基金會指出,台灣青少女生育率高達千分之12.95,台灣青少女未婚懷孕比例可說是居亞洲之冠,墮胎的人數也逐年增加,而未成年青少女面對非預期懷孕問題,也相當無助。日前,我去《下一代性教育》課程,講員是《SAFE班級輔導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一書作者羅丰苓表示,學校教導使用保險套,是安全性行為,但是保險套真的很安全嗎?保險套套住陰莖的部分,但是在性交時,難道僅有性器官接觸,大腿內側等其他部分也會接觸,是否導致其他性病感染?保險套雖沒有想像中那麼安全,但是有戴真的比沒有戴好。而且,青少年在身心方面不是迷你版的成年人,青少女的子宮頸尚未發育完全,縱使有避孕藥,避孕器,可能對她們產生的影響。最近兩個事件吸引我的目光,日前立委質詢彩虹愛家教導性別教育的新聞,引起許多家長上街頭抗議;及許秀雯律師在臉書PO文,大愛電視台八點檔《我家方程式》影片父母討論孩子性傾向的片段,醫生父親對孩子具有陰柔特質,確定被女友甩了,不是同性戀,父親很高興,母親則提出反駁。原因是,即使孩子是同性戀,仍然要愛他,因為他是父母的孩子。我想性別議題的確是目前應正視的議題,我贊成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認為青少年不宜太早有性行為,也認為即使真的孩子是同性戀,父母仍要愛他。但是,至於同性婚姻,我傾向以德國的方式,另立同性專門的伴侶法。至於下一代性教育,父母與其擔心學校及媒體的教導,不如從家庭開始性與愛的教育,可以一起探索學校的性別教育是否合乎父母的性觀念及教養觀念,例如:國中性別教育課本《性別好好教》、國小性別教育課本《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是如何教導性別議題及霸凌,教導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真心希望上帝賜下智慧給父母及教育工作者,讓下一代對愛與性的觀念,可以正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