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愛的進行式(一)─對同性戀子女的教導



資料來源:歐特芬著/謝美琴譯

前言

        對父母而言,家裏有同性戀的子女帶給他們的痛苦遠甚于其它問題的沖擊。我們協談過許多父母,子女有別于常人的性傾向徹底擊垮了他們的希望。爲數不少的 不彰,因爲他們只想孩子一夕改變,並不願真正了解問題的症結。

        我們的目的無他,只是希望確實幫助父母能從了解的角度處理子女同性戀的問題,借著更多良性的互動,達到實際的效果。

        同性戀不再是個人單一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需正視的問題。往往父母感到最困難去愛的卻也同時是孩子最迫切需要的,那種愛是父母給得起也必需給的愛。more

~~~~~~~~~~~~~~~~~~~
性傾向如何改變
爲幫助父母了解有些人是怎樣對性傾向感到困惑的,我們願意將小葛的不幸遭遇公諸于世。經過多次溝通與協談,我們確信他在選擇過同性戀的生活上頗具代表性。

小葛來自一個和樂的家庭。十歲那年發生一樁不堪回首的悲劇。那時,他到鄰鎮參加公演。夜裏被當地負責接待的青年非禮,雖然隱約覺得不對,但不敢不從。事後,小葛陷入極度的痛苦、驚嚇、恐懼與惡心之中。他不敢入睡,因那人的骯髒龌龊不斷呈現眼前,他也不敢大聲宣泄,恐遭人側目。小葛有如驚弓之鳥,罪惡感不時盤踞心頭。他刻意回避同伴,深怕別人察覺有異。十歲的他困惑極了,心裏反複想著,那事是正常的嗎?別人也遭遇過嗎?告訴大人,會惹禍上身嗎?那人爲何如此待他?

回到家,既無法向粗枝大葉的父親傾吐,也擔心愛他的母親無法承受,甚至以他爲恥。當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向母親表達:“有一位大哥哥在我准備睡時,熱情地擁抱我……他的方式很特別,……他甚至不認識我是誰呢?!”母親竟然沒有聽出弦外之音,反欣慰地表示那是別人對他的肯定與贊賞。這樣的結果,幾令他崩潰。他絕望地沖向浴室哭泣,挫折感襲卷而來,深藏的秘密像千金鼎壓得他喘不過氣,無法卸下。一連串的罪惡感、困惑、難堪與無力感徹底讓他陷入孤獨與失落的絕境。

從小學到初中,這樁不爲人知的往事深深烙印在他心底、一直讓他自覺與衆不同、身心俱疲、孤立無援與不被接納。與此同時,他渴望同性朋友的陪伴,這樣的需要曾幾何時竟轉換成另一種欲望。

小葛的遭遇,不僅僅是一個病態的大人侵犯一個年幼的孩子而已,它更提醒我們要注意與家人的關系,以及家人如何影響孩子在處理生命中所發生的悲劇的能力。
支持同性戀的運動正方興未艾,有些地方甚至考慮立法保障同性戀者的合法權益。這些趨勢不禁讓父母們憂心忡忡,不知該如何教養子女。他們所關心的問題諸如:同性戀的生活型態正常嗎?聖經有關同性戀的論點合宜嗎?同性戀只是另一個替代的生活型態嗎?孩子有同性戀傾向,父母是順其自然發展還是試圖改變他們?

同性戀的形成

正視同性戀,我們需把同性戀與同性戀行爲分成兩個個別的問題來探討。

所謂同性戀是指渴望得到同性間的親密感、接納與感情,是一種內心的認同。同性吸引不一定發生同性戀行爲。同性戀行爲是這種欲望的具體行動,與同性戀本身截然不同。但不論如何,有同性戀傾向的子女,仍是我們所愛的,不該拒他們于千裏之外,不被接受的只是他們的行爲。

同性戀是怎樣形成的?至今科學研究仍未下定論,身爲父母,我們要避免讓有同性戀傾向的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天大的荒謬。我們必需區隔人和行爲,因爲對想過不同生活的孩子而言,我們依然是他們的希望。

而我們也一定要給他們希望,避免在痛苦掙紮的人身上堆砌更多的罪惡感。如果孩子不相信有希望,他們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否認問題,並借著發生更多的同性戀行爲來肯定與接受自己。我們不但要堅信他們是有希望的,且要在愛中給他們希望。設若我們怒目相向,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流水,反把他們逼向死角。

我老早是這樣了

與有同性戀行爲的人接觸,困難點之一就是他們深植于內心的情結,認定有記憶開始,就已經是這樣了。如果我們願耐心聆聽,就更有把握了解實情並解決問題。首先,同性戀者從童年起並沒有與同性有過性接觸,除非被侵犯。其次,幼年起也並沒有性方面的想法與感覺。以正常發展的過程來看,性的沖動是後來才有的。

所以,當他們說:“從有記憶以來,就已經是這樣了。”他們只是表達自己與衆不同。他們常講自己的幼年期是在孤獨、疏離與家人的排拒下度過。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社會倒是司空見慣。

問題端視我們接受怎樣才是正常的孩子。男孩的行爲不合男性規範就被冠上娘娘腔的稱號,女孩顯得較陽剛就被取笑爲男人婆。只因孩子表現出獨特的興趣與才華,就爲他們貼上卷標,表示他們特立獨行。被別人嘲笑也就罷了,身爲父母甚且對他們另眼相待。

一位父親一心想打造兒子成爲足球明星,怎奈看到兒子在玩娃娃。父親氣極敗壞,擔心他一輩子沒出息,于是把洋娃娃踩爛不准再碰。孩子何錯之有?他只是不愛玩槍而愛玩娃娃,父親顯然是反應過度。

假如這個小小的意外只是多次遭受父親拒絕與否定中的一次,那麽疏離感就漸漸在幼童心裏形成了。父子漸行漸遠,逼使孩子在別處尋找父愛與接納來彌補。

假如兒子日後在同性戀團體中得到肯定,他就會相信打從出生就已像那些人一樣。他被灌輸這樣的觀念:若你與衆不同,意味你就是同性戀者。往後,帶著困惑的年輕人就會相信,唯一對的事就是發生同性戀行爲。到那時,大勢已去,要再接受自己不是從出生就已是同性戀簡直就是難上加難。而事實是,他根本不是同性戀,他只是性格有別于一般人,結果竟然不見容于社會及父親。

愛他,接納他

身爲父母,我們本能的愛孩子。我們能做的是爲每個孩子的獨特及天份喝采。即使孩子做的事不合乎文化禮俗,我們仍需無條件接納與愛他們,免得他們在不當之處尋求愛。
我們不應要求孩子的表現一定要壁壘分明,男是男,女是女;更不該用傷人的字眼壓得同性戀者情何以堪,他們承受的壓力遠比我們想象的還嚴重。

父母們一定要強忍沖動,不要對孩子任意拒絕、貼卷標及做出錯誤的假設與判斷。鼓勵孩子發揮天份,放棄先入爲主的性別觀念。我們能做的,就是單單去愛他們,如果我們再吝于給孩子愛與接納,有朝一日,別人會樂意取代我們的位子,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Parenting the Homosexual." By Stephen Arterburrn and Jim Burns,謝美琴譯。Copyright(2004, Focus on the Family. All rights reserved.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