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幸福盟回應2017年同志大遊行主題「澀澀性平打開開,多元教慾跟上來」 性平教育教什麼?

2017/10/31基督今日報
新聞來源:
http://www.cdn.org.tw/m/New_Info.aspx?C1ID=09&C2ID=0901&ID=12442





2017年同志大遊行主題為「澀澀性平打開開,多元教慾跟上來」,同運團體認為性平教育應去探討學生情慾的需求,教導不同的情慾、性傾向、親密關係等與「慾望」相關的議題,一同在性平教育中被看見並加以討論,不再避而不談,所以把「教育」改為「教慾」。

針對此,幸福盟認為,同運直接訴求性解放意識形態,將所有對兒童適性適齡的訴求扣上「歧視」與「假友善」的帽子,暴露出台灣當前性平教育政策中的性解放運動乃至性革命的本質,任何與其目的或主張相違背者都不值得對話,反之,抹黑、扣帽子等修辭,已經形成固定套路,方便至極。
臺灣作為民主社會自然樂見各種社會運動之倡議和對話,惟針對性平教育,幸福盟本著關心下一代幸福之主旨,有必要提出我們對性平教育的主張。
主張一、不當性平教育退出校園
父母作為孩子生命的源頭,卻見當前性平教育教導孩子負面看待兩性關係,稱之為「異性戀霸權」,無助於孩子尊重態度之養成,反而灌輸解構、鬥爭等思維。對於從家庭認識親密關係、婚姻、家庭、生育之價值和意義,不僅沒有著墨,還給予負面教導,甚至反對教導兩性教育,只因這都是「異性戀霸權」產物。
當性平教育連最基本的尊重父母所賜的生命都不教,也不准教,我們還能期待這能教育出什麼樣的人才?因此,我們主張解構婚姻家庭思維的性平教育應該退出校園。
主張二、性解放、多元情慾的性教育退出校園
同運團體認為性平教育的多元概念都應該被認識,即:多元的性別認同、親密關係、性喜好,甚至性工作,都應該被認識,也值得擁有開放討論的空間,譬如:開放式關係、娛樂性用藥、指交與肛交、各種性愉悅的方式(多P、性虐待BDSM等)、身體裸露(例如 Free the Nipple)。

幸福盟對此極不認同,那些拒絕與父母對話的性平專家和團體,所倡議的多元情慾烏托邦,解構的不只是自己的婚姻家庭和孩子的信念,還牽連到全台灣大大小小家庭的價值,而他們也沒有打算負起什麼責任。孩子是我們心頭上的一塊肉,建立一個更友善孩子成長的環境,路還很長,但我們不會放棄。

健康的親密關係是性教育的本質,卻見當前性平教育的部分團體和學者提倡性解放思想,美其名「多元情慾教學」,無助於孩子經營健康親密關係之學習,反而暗示、鼓勵發生性行為,只要安全措施做好就好?人類控制衝動的前額葉二十幾歲才發展成熟,女性子宮頸也要十九歲才發展成熟,卻已經有提倡性解放的影音教材進入高中、國中,甚至國小播放,更別提還有國小教師在三年級課堂上示範連公視都打馬賽克的假陽具。
因此,幸福盟主張這種性解放思想、多元情慾的性教育應該退出校園。
主張三、「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全人教育
幸福盟所樂見的性平教育是教導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學習如何被愛和愛人,陪伴孩子在情感、婚姻乃至經營家庭的路上雖然跌跌撞撞,卻始終謙卑學習,尊重差異,避免標籤化他者的教育。而同運其所舉的多元概念,大多跟「性行為」有關,但孩童需要的不是只有性行為教育,而是一種「全人性教育」。

同運團體表示,日前新聞驚聞鷺江國中楊同學、屏東女同志學生自殺等憾事一再發生,顯示性多樣社群在成長過程裡,仍舊缺乏認同上的支持,及外在環境的友善接納,且當城鄉資源分布不均時,情況更加惡劣。同運團體不斷的把少數學生的自殺歸咎於缺乏性平教育,但真正的重點在於品格教育、生命教育。

但幸福盟主張,「性教育」應該是一種「愛的教育」,是在教導健康親密關係,教導重點不是在「性知識」,而是在教導與性有關的「價值」,以及將價值實踐所需的「生活技能」。至於所謂的生活技能,可分為:「人與己」,即自我覺察、情緒調適、抗壓能力、自我監督的技巧等4項。
「人與人」,即同理心、有效溝通、人際關係技能、自我肯定技能、協商技巧、拒絕技巧等6項。「人與事」,即目標設定、批判思考、創造性思考、解決問題、做決定等5項。
其實這些生活技能,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的各種場域中自然的熟練,「價值」也會在孩子耳濡目染或是機會教育中傳遞,亦即「全人性教育」本即是隨時、不斷在發生的。
反對一、少數專家學者剝奪父母參與教育的權利
同運團體認為多數家長及老師因校園時期並未接受多元性平教育,所以長大後只能自行摸索,遇到孩子詢問性與性別相關問題時,自然不知該如何回答、聆聽,遑論陪伴孩子共同學習;甚至有些家長會以「為孩子好」為由,藉親權凌駕教育專業,老師如果不進修、家長獲得資訊的管道又有限,自然不知道該如何教小孩,也才更需要性平教育,打開眼界、跟上慾望的發生與探索。

事實上,依前述全人性教育的定義,性平教育本來就在家庭或是親子相處中最自然的場域不斷的發生,這也是教導性平教育最適當的場域。且其本質是愛的教育和品格教育,因不同家長的生命背景各不相同,教育方式自然亦有不同,而非絕對需要標準版的「多元」性平教育。
反對二、貼標籤、批家長無腦、反智、恐同
同運團體常以簡單無腦、恐同又沒知識的方式嘲弄家長,認為家長反對所謂「專業」性平教育皆形容家長的思想單純,只懂得「為孩子好」、「長大了就會懂」,來幫家長貼標籤,並認為家長需要接受「多元性平教育」。

幸福盟呼籲更多父母關心、投入性平教育,避免少數專家學者剝奪父母參與教育的權利,結合家庭和學校的資源關心我們的孩子,倡議適性適齡的性平教育可以預防勝於治療,好過政府一邊編預算提倡性解放,一邊燒錢補救性傳染病用藥、疫苗等經費的荒謬政策。

【LGBT+.來稿】無性戀者:我可以說同志活動很父權嗎?

發佈日期:2017-11-01香港01博評
新聞來源:https://www.hk01.com/01%E5%8D%9A%E8%A9%95-%E7%94%9F%E6%B4%BB/129862/-LGBT-%E4%BE%86%E7%A8%BF-%E7%84%A1%E6%80%A7%E6%88%80%E8%80%85-%E6%88%91%E5%8F%AF%E4%BB%A5%E8%AA%AA%E5%90%8C%E5%BF%97%E6%B4%BB%E5%8B%95%E5%BE%88%E7%88%B6%E6%AC%8A%E5%97%8E-


文:小娥
下筆前考慮了很久,不知這篇文該寫還是不寫。這文難免傷害一些同性戀朋友。他們視同志運動為自身歸宿和呼召,任何對同志運動的批評都難免令他們不快。然而,我最終選擇相信他/她們,信任我們的友誼不會因為一篇文章而毀掉。
事緣筆者在上週參加了「Pink dot 一點粉紅」活動,這已是我第三年參加了,但我對這類同志活動(同志遊行、Pink dot等)有某種政治不正確的感覺,一直有增無減。尤其近年筆者逐漸覺醒自己無性戀者(Asexual)的身份,這感覺更是強烈。筆者必須承認,這感覺不是理論推導得出的結果,而是作為一個抗爭者對一件事的直覺。以下筆者嘗試理順這種直覺,並道出它的由來。
1. 數之不盡的跨國企業贊助




太強勢了——摩根大通、AIA、端信……這些資本主義和剝削的象徵同一時間在一個贊助名單中出現,這難道是企業版本的「復仇者聯盟」?(Pink Dot HK 一點粉紅 Facebook Page 圖片)
作為遊行和各類抗爭的常客,看到這贊助名單難免「有點兒那個」。
太強勢了——摩根大通、AIA、瑞信……這些資本主義和剝削的象徵同一時間在一個贊助名單中出現,這難道是企業版本的「復仇者聯盟」?事實上,筆者每次出席同志活動,都會看到類似的名單,總是那麼長又那麼強勢。在社運和抗爭者的圈子內,常有一種被內化了的潔癖:覺得大企業總是帶點邪惡、帶點不安好心、又覺得他們是一種霸權。對於長期浸淫在左翼思想中的人,資本家必然是頭號要提防的人,他們會用盡一切方法將你收編,又與各種運動的中介勾結。對於女性主義者而言,男性資本家和大企業就是最顯淺的父權象徵。
顯然,上述都是未經反思和批判的情感:大企業不必然是邪惡,它們偶然也能幹點好事?但這種情感必然會在社會中流傳:過去,我們將同性戀者和性小眾論述為弱勢社群,為社會普遍壓迫的對象;當這「弱勢社群」竟然有數之不盡的大企業為其背書,有無數條「大水喉射住」,這論述還有多少效力呢?
歷史告訴我們,解放者最容易成為壓迫者,尤其當權力向他們招手時。同志運動及其政治主張已成為主流,我們又如何免於成為壓迫者?
2. 性崇拜
如果說上述對贊助商的感覺,是一個抗爭者普遍會有的對權力和收編的提防,同志活動中的性崇拜氛圍則是直接讓我感受到同志活動中的父權性質。
同志活動,幾乎無一例外,都有濃烈的性意味。就以本次活動為例,會場內有大量陽具象徵:免費避孕套、供人合照的避孕套公仔、參加團體派發的陽具襟章,亦有攤位專門讓男性工作者和男同志分享性經驗。毫無疑問,活動當中宣揚的,是一種男性情慾——追求快感、獵艷和成就。但女性情慾呢?其實所謂「同志驕傲」原是Gay Pride,本身就充滿白人男性中心主義的意味。在這類活動中,男同志是「同性戀者」的典型,而女同志則依附在男同志的形象下漸漸被抽空了內容,無性戀者就更不用說。



同志活動,其乎無一例外,都有濃烈的性意味。(Pink Dot HK 一點粉紅 Facebook Page 圖片)
今次活動有一幕令筆者尤其深刻。大會邀請了盧凱彤作為「粉紅大使」。她上台分享與愛人的心路歷程,說「感謝她的太太小余」。當下「太太」一語確實令我「打了個凸」。意識型態的呼喚是如此強烈,以至此語一出盧凱彤就走進「男性——丈夫」的角色身份中。隨後大會宣佈小余因害羞不會上台,叫人尋找她。作為「太太——女性」的小余竟然全程失去踪影,成為盧凱彤背後的女人;實在細思極恐。
其實男同性戀從來不是反父權的東西。反而,它在不同文化中呈現為父權的極致。古希臘文化就視男男關係為最高尚的情慾關係,比男女關係高,更不用說女女關係了;許多美洲原住民也視男同性戀者為「超男性化」,並奉男同性戀者為部落最高貴的人。
大企業的贊助加上(男)性崇拜,除了「父權」外我找不到更適合的形容詞。(男)同志運動是否原始父權形式的高層次回歸,尚要社運抗爭者更多研究。然而,同志活動的父權性還不止於此。



大會邀請了盧凱彤作為「粉紅大使」。(Pink Dot HK 一點粉紅 Facebook Page 圖片)
3. 說好的LGBT+呢?
同志活動或同志運動,就是LGBT+ Movement的中譯。在香港,不少人已知道L、G、B、T各代表女同、男同、雙性戀和跨性別人士。本地同志運動(其實普世皆然)一向將重得不成比例的焦點放在L和G,對跨性別人士關注不足。不過近日政府就性別承認作諮詢,場內可見有宣傳單張和聯署,算做相對平衡。不過LGBT後面其實還有QIAA。
如果說Q(Queer)和I(Intersex)常與跨性別人士一起出現,那麼A(Asexual)就是最被忽略,甚至是被壓迫的一群。試想一個無性戀者在高舉(男)「性」,高舉「愛」的環境中心情會如何。他們一邊高唱「愛是最大權利」,一邊說自己支持LGBTQIA。無性戀者想融入他們,分享他們對性愛、對快樂的狂熱,想真正地融入他們的社群;然而,她就是對「性」不感興趣。
我認為,同志運動已漸漸發展出一種「情愛中心主義」(Eroscentrism)。它歌頌性和愛,視性和愛為最高價值。正因為有「性」和「愛」,異性者和同性戀者都應被國家表揚和鼓勵,讓他/她們得享結婚得來的福利和優待,而其他諸如「友愛」、「師徒之情」等的感情則不被表揚。而選擇單身或根本對性無興趣的人,則更是不用理會。
父權就是陽具中心主義,將男無性戀者視為性無能,視為被「閹割」了的男性的「半人」;而女無性戀者則是無趣的情慾客體。無處不在的陽具對無性戀者而言不是壓迫和侵凌插入的象徵,而是宣告無性戀者的非人性(non-human)和非存在(non-being)的高塔。
這一切,我竟在同志運動中看得最為清楚。

變性人長服雌激素 紅斑狼瘡上腦

2013年08月03日(六)太陽報
新聞來源: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803/00407_006.html





【記者曾愷欣報道】為做「真女人」,變性人遭紅斑狼瘡症「上腦」。本港錄得首宗變性人因長期服雌激素誘發紅斑狼瘡症病例,相信亦為全球首宗同類個案。該名做了「真女人」逾二十年的中年女病人,去年突然精神失常被送往屯門醫院,起初找不出病因,直至進行抗體血液測試,始揭發紅斑狼瘡症「上腦」致思覺失調。主診醫生推斷,病人變性後失去雄激素保護,又長期服高劑量雌激素,令免疫系統紊亂而發病。為控制病情,醫生建議女病人最好停服雌激素。

停服雌激素免加劇病情

精神科醫生臨床診斷女病人是急性精神病,安排進行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檢查,卻顯示其精神失常與血管病變或腦炎無關。但血液抗體測試結果顯示,她對抗核抗體、抗雙縷DNA抗體等自體抗體呈陽性,確診是紅斑狼瘡症「上腦」致思覺失調。她須接受免疫治療及服精神病藥,留醫約一、兩個月才出院。她現時仍停服雌激素,以免加劇病情。
負責診治的屯院風濕病科主管莫志超醫生形容此病例罕見,將聯絡專責變性手術的律敦治醫院,為其他變性人進行抗體測試以作深入研究。他指出,全球文獻僅錄得以色列一宗類似病例,該名男變女的變性人皮膚及關節發炎,屬皮膚性紅斑狼瘡症,本港這宗紅斑狼瘡症「上腦」則為全球首宗。
莫志超稱,紅斑狼瘡症未有明確成因,他推斷女病人雖無紅斑狼瘡症家族遺傳史,不排除她基因有傾向性,令她容易患紅斑狼瘡症;加上她完成變性手術後失去雄激素保護,又長期服高劑量雌激素,令免疫系統紊亂,慢慢製造出自體抗體,當抗體累積至高水平,最終誘發紅斑狼瘡症。此病例反映男變女的變性人受雌激素影響,增加患紅斑狼瘡症風險。他提醒變性人最好停用雌激素,想清楚做「真女人」抑或要健康較重要。研究結果刊於英國醫學期刊《Lupus》。



處方為預防骨質疏鬆症

有「性別國手」之稱的律敦治醫院外科主管袁維昌說,未聽聞變性人因雌激素誘發紅斑狼瘡症的情況,他認為遺傳因素較大,要細閱研究證據,再決定會否調整藥物處方。
袁維昌指出,變性過程中雌激素並非必要藥物,十多年前醫生無處方雌激素予變性人,近年因二、三十歲年輕變性人想擁有女性白滑皮膚,並預防日後患骨質疏鬆症,才處方適量雌激素。他安慰變性人,切除睾丸後男性賀爾蒙減少,即使停服雌激素,也不會「打回原形」。

保護未出生者人權 美169位眾議員推「心跳保護法」

2017-11-03 風向新聞
新聞來源:https://kairos.news/89767








美國眾議院週三(1日)舉行聽證會,初步研擬未來可能立法的反墮胎法案「心跳保護法」(Heartbeat Protection Act)。法案內容為,只要孕女被檢測出胚胎心跳,胎兒就是擁有生命權的人類,若隨意墮胎恐遭罰。目前已有169位眾議支持該法案。
根據Life Site報導,自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決以來,美國的墮胎行業已經葬送了近6,000萬個無辜胎兒的生命。週三,愛荷華州共和黨議員史蒂芬金(Steve King)表示,要解決美國少子化的燃眉之急應該要緊縮墮胎的標準,他向議員提出HR490法案,以法案規定醫生在進行墮胎前,檢測胎兒是否有心跳。此提案有169位議員連署支持,其中不乏有民主黨議員投票贊成。





(德州共和黨眾議員路易・戈默特/Louie Gohmert推特顯示議會正在表決)
草擬法案的珍妮特・波特(Janet Porter)指出,子宮內的胎兒21天大左右就開始有心跳,否認胎兒不是人類既殘酷也不符合科學,況且美國還是允許婦女在懷孕9月大的還墮胎的國家之一。她嚴肅地說:「醫學上用心跳來判定一個人是不是死亡狀態,但有心跳的胎兒卻被當作一團組織,這難道不是拿生命在開玩笑嗎?」。
弗吉尼亞州議員鮑伯・古雷特(Bob Goodlatte)則說,心跳就代表一個獨特的人類,法律的宗旨應該是保護人的生命,不是用在剝奪任何人生存的尊嚴及權利,盼美國政府重視未出生人的生命權利。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在2013年的墮胎統計數字中,未婚女性佔人工流產的85.2%,其中15~19歲女性佔11.4%。而有55%的女性是第一次墮胎,36.2%的女性是經歷一次以上的墮胎。
葛特馬赫研究中心(Guttmacher Institute)針對墮胎婦女進行調查,發現有25%女性是因為沒有準備好懷孕而墮胎,23%是經濟能力未許可,僅有3%是胎兒健康產生問題而墮胎。(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Sexuality and Gender —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Atlantis report




發佈日期:2016年8月22日

Read "Sexuality and Gender: Findings from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here:
http://www.TheNewAtlantis.com/sexuali...

The New Atlantis: http://www.TheNewAtlantis.com
Twitter: http://twitter.com/TNAjournal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TNAjournal

Featured in the video:
- Adam Keiper, editor of 'The New Atlantis'
- Lawrence S. Mayer, M.B., M.S., Ph.D., scholar in residence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Paul R. McHugh, M.D.,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性平教育同志化?家長怒吼:我們玩不起

2016-12-19 11:11聯合晚報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1/2178066




十餘個家長團體今召開「沒有家長的認可,性平教材不能進入校園」記者會,質疑許多性平教材成為情慾教材,家長卻無法把關。他們指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現在的家長代表只有兩人,不足以影響總席為21人的委員會,要求增加;國教院教科書審查委員會的家長代表也應增為三分之一。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陳鐵虎指出,現在許多國高中教材都提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網站連結,但連結上去會發現,上面竟然有「非典親密關係座談——第一次多P就上手」等內容,文字中還說要讓大家「美夢成真」,邀與談人「活生生、血淋淋」地提供經驗,打開多P性愛大門。
「部長,我們玩不起,教科書竟有這種網站。」陳鐵虎表示,如此教育恐變成「同志養成教育」。他也質疑,出現在許多教材的「異性戀霸權」、「性別光譜」、「恐同症」等字眼,恐誤導性別認同。團體並帶來十幾本教材,強調他們所言都有所本。
台師大名譽教授晏涵文指出,台灣教材氾濫引用「性別光譜」一詞,從國小到國中都有,說性別是流動的,卻無出處來源。他表示,性別光譜還註明生理性別是公、母,「難道要問今天你是百分之多少的公、母,這完全不合理。」
晏涵文表示,現在高中有六本公民課本都談到「霸性戀霸權」,但這詞會讓九成的異性戀都不舒服,造成其他一成更不受尊重。他質疑,為何要將該詞翻譯成「霸權」,「到底教育是要互相和諧或爭鬥」?
國教行動聯盟召集人王立昇也指出,幼獅文化出的高中健康與護理課本,指出雙性戀有四成,卻無出處,讓他很難接受。
與會團體指出,他們之前多次向教育部反映,教育部都說有審查機制。但他們認為,審查機制應讓家長多參與溝通,現在不論是性平教育委員、教材審查機制,家長名額都太少,應該再增加。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居家胎兒發育過程:胎兒性別



發佈日期:2015年1月17日

胎兒性別的形成時間 確定寶寶性別的因素

妈妈网2014-05-02
新聞來源:http://health.qq.com/a/20140502/007452_all.htm






[摘要]對於大部分夫婦來說,在孕育寶寶的過程中最為興奮的事情之一就是未知的寶寶性別。對小寶貝的期待,准媽媽和准爸爸是否經常會根據孕媽日常的一些生理和心理變化去猜測寶寶的性別呢?

胎兒性別的形成時間 確定寶寶性別的因素

胚胎在母體中要經過漫長的10個月(大約40)的分化發育才能來到人間。正常情況下,胚胎發育到8-10周時,男性胎兒出現睾丸並開始分泌雄激素,雄激素使胎兒的外生殖器官向男性方向發展變化;沒有睾丸的胎兒,因缺乏雄激素作用,外生殖器自然而然地朝女性方向發展。

胎兒發育過程:胎兒性別收起

推薦視頻:
實拍大理丐幫大會 各路乞丐齊聚
取消自動播放
相關專輯

胎兒發育過程:胎兒性別
播放:521079

胎兒發育過程:1014
播放:540435

胎兒發育過程:1520
播放:489944

胎兒發育過程:2127
播放:478396

胎兒發育過程:2837
播放:577203

新生寶寶長什麼樣.mpg
播放:52548
胎兒出生的時候,外生殖器已經基本成形。

青春期,外生殖器迅速地進一步生長發育。男孩出現變聲、喉結和鬍鬚;女孩則出現乳房發育、身體變得豐滿及週期性的月經等第二性征,從而長成真正的男人和女人。

是什麼決定了男性胎兒生成睾丸,而女性胎兒沒有睾丸形成呢?

這要從遺傳物質——基因說起。生物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繁衍不息,主要是因為有遺傳物質。這些遺傳信息叫做“基因”,而基因存在於細胞的染色體之中。染色體決定個體的特性,隱含著胎兒變男變女的秘密。簡單地講,性染色體核型,決定了胎兒是否有睾丸發育。

人類每一個體細胞內均有46條染色體,其中23條來自父親,另外23條來自母親。也就是說,孩子從爸爸媽媽身上各得到50%的遺傳物質。

46條染色體中,只有2條起決定性別的作用,故被稱為“性染色體”。

男性的性染色體為XY, 女性為XX。胎兒從母親那兒只能得到X染色體,從父親那兒可以得到X染色體或者Y染色體。如果得到X染色體,那麼胎兒染色體核型就是46,XX,在胚胎第8周的時候不會出現睾丸發育,將來發育成女性。如果從父親那兒得到的是Y染色體,那麼孩子的染色體類型就是46,XY, 在胚胎第8周就可以出現睾丸發育。

由此可見,染色體Y決定男性性別,具有Y染色體的人就發育成男性,不具有Y染色的就發育成女性。事實上,孩子從父親那兒得到X或者Y染色體的機會是均等的,所以發育成男性和女性的機會也是一樣的。這種均等分配的原則,使得群體中男女性人數保持均等的狀態。


為什麼有了睾丸,胎兒就朝男性發育,而沒有睾丸,胎兒就朝女性發育呢?

主要是因為睾丸能夠分泌雄激素。在胎兒發育8周之前,胎兒體內就預先埋置了2套內生殖器。

2套內生殖器分別叫做“中腎管”和“副中腎管”。其中,前者可以發育成輸卵管、子宮和部分陰道組織,而後者可以發育成附睾、前列腺和輸精管組織。

睾丸除了能夠分泌雄激素(主要是睾酮),促進副中腎管發育以外,還會分泌抗苗氏管因數,抑制中腎管的發育。通過這種方式,胎兒選擇了“男性的生殖系統”,放棄了“女性生殖系統”。

簡單的講,人天生具備有2套生殖系統,染色體核型為46,XY的胎兒通過形成睾丸,選擇了其中的一套。而染色體核型為46,XX的胎兒,則選擇了另一套。有一點需要指出,2套生殖系統的選擇,只和雄激素有關,和雌激素沒有關係。有雄激素就走男性化道路,沒有雄激素,只能走女性化道路。走女性化道路不需要雌激素的參與。

胎兒的外生殖器和尿道,在妊娠的第8周開始形成,在第15周完全形成。

媽媽網小編總結:


胎兒在子宮中生長,經歷著人類最不可思議的變化,從小小的細胞演變成發育完全的胎兒。男女不同,女性是2X染色體,而男性只有1X染色體,另一條為染色體,當精子帶著x或者是y染色體和女性的x染色體隨機結合,這個就是確定寶寶性別的原理。如果要在懷孕以後改變寶寶的性別,那麼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刻開始,寶寶的性別就已經確定了。

林谷芳》當前台灣,「保守」其實更需要勇氣

2017/9/21中時電子報
新聞來源: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921005357-262104




外國或大陸朋友想了解台灣,過去我常用「顯性台灣」、「隱性台灣」這個座標給他們作參照。顯性,指的是檯面上,尤其一打開電視,永遠指著別人錯的台灣;隱性,則是在生活四周,讓你感受到最美風景的台灣。這兩個台灣,過去有點像平行線,你張牙舞爪地玩你的權力遊戲,我過我的自在生活,兩不相涉。儘管有時隱性台灣的某部分,也會因「選舉」這樣的全民遊戲而「顯性」起來,但終究,彼此的區隔還是很明顯。
也正是明顯區隔,我總告訴外來朋友,若只看顯性台灣,台灣早就該陸沉,正因有隱性台灣,台灣還挺得住。
然而,這種態勢幾年來卻已有了一定改變,而這改變是「進步」成為了台灣不由分說的自我標籤,在這基點上,台灣一切的問題都被說成是因保守而起,只有「進步」才能看到台灣發展的價值。而更荒謬的是,何謂「進步」,卻是顯性台灣說了算。就這樣,經由進步/保守的二分,你想做個隱性台灣,就得背負阻礙進步的大帽子。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許多事務上台灣所呈現出的一些怪現象:
例如:台灣有百分之八十幾的人反對廢除死刑,但媒體上的發聲則與此完全相反。因為反對廢死,就代表你不夠進步,不夠人道,甚至是該被改革的對象。多少的媒體論述一直在告訴我們:廢死是世界潮流,台灣還不廢死只因時機未到,經過宣導,經過教育,有天時機就會成熟。然而,廢死真是世界潮流?又是誰能代表世界?廢死者以為死刑判錯不可能再挽回,人非上帝不能用此終極審判加諸於人;反對廢死者則以為加害者該對被害者的極端不幸須負起終極代價,不該用被害人更多的負擔來造就社會的「文明」之名。坦白說,這就是個價值選擇的問題,跟進步與保守又有何干!
再例如:許多人對於所謂「多元成家」是持相當保留乃至反對態度的,他們對傳統家庭的堅持,是認為它是長期以來社會建構的基石,養育自然生產而得的下一代,仍是婚姻行為最不同於其他親密關係之處,也因此,它就不該僅是雙方「純」屬契約的約定行為,所以即便在筆者身處的文化界,常見到生活中的同志伴侶,卻依然有許多人認為,既然這兩種關係實質有根本的不同,就應分開處理。但這議題,除了少數宗教團體因信仰關係外,就幾乎沒人敢發聲。因為即便你只是認為須分開處理,即便你也贊成同性間的親密關係該有法律保障,也依然代表你還是個保守封建分子,一些「進步」人士更可以不由分說地對你鳴鼓攻之。
再有,直到最近之前的反核也是如此。太多人不贊成「即刻」廢除核電,這原是務實而不高蹈玄虛的考量,畢竟,缺電誰也受不了,廢核,總該有具體可行的進程,為廢核而增碳,使許多成本增加,現實上不一定承擔得起。但以道德正當性貼在自己身上的人士,一句「我是人,我反核」,就可以活活把你打死──儘管這些人跟我們一樣開著冷氣,一樣享受著電器文明的一切。
其實,這種由自認進步者以進步/保守二分襲奪話語權所導致的怪現象,又何只這些,太陽花、年金改革也是如此。然而,保守真就是封建?真就是將社會向下拉的力量?那可不!想想,我們所欣羨的歐美多數國家也都光明正大地擁有保守黨,可見事情並不如此。
所謂保守,其實是認為有些基底價值是具恆久性的;所謂保守,是認為社會的穩定是重要的基石,要改變最好是以這基石為前提來進行;所謂保守,更就是反求諸己,不將自己概念的世界推至極致、強加別人。這些,其實正是一個社會能否和諧、能否成為生命共同體的關鍵。而台灣的分裂,一定程度也就是主事者汙名化了這「保守」所致。
坦白說,在諸方喧囂,競以進步為標籤,社會已有濃濃「正義吃人」的氛圍,「進步」的內容又被獨占下,與大家習慣認知相反的,在當前的台灣,要「保守」,其實是更需要勇氣的!
(作者為台北書院山長)

從女權主義反思跨性別運動——《剷除女性——一場向女人、女性及人權宣戰的性別政治》引言簡介


鄭安然
近年,西方社會開始有一班女權人士公開反對跨性別政治運動。《剷除女性——一場向女人、女性及人權宣戰的性別政治》(Female Erasure: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Gender Politics’ War On Women, the Female Sex and Human Rights)一書在2016年由Tidal Time Publishing出版。[1] 這書是一本以基進女權角度評價今天跨性別政治運動的文集,由第二波女權運動重要的代表人物吉曼.基爾(Germaine Greer)寫序,並由編者露絲.巴瑞特(Ruth Barrett)收集了四十多位作者的文章,深入探討現今性別身份政治下的厭女症(misogeny)、暴力及性別主義,展示一種有意消滅女性聲音及剷除她們的情況。
在這書的引言中,巴瑞特清楚表達這書的目的是「揭開性別身份政治作為現今趨勢,是要延續古老父權的剷除女性及消滅女性聲音。」(p. xxv)四十多位作者的聲音縱然百花齊放,但都一致地探討「今天偽裝成進步政治的厭女症、暴力及性別主義的深入議題。」(p. xxv)
跨性別運動提倡性別身份由自我感覺決定,並視之為進步觀念,正如巴瑞特形容「當它(性別身份政治)宣揚:接受性別認同自己為女性的男人,便是真實女性才算進步,很多人覺得混亂和不敢發問。……倡議者……提倡以下的觀念:一個人如何『感覺』自己比他或她身體的客觀現實更重要……因此,這個心理概念或一個男人『感覺』自己『是』女人已取得法律地位……」(p. xxv)
此外,巴瑞特用女權的眼光檢視:「跨性別運動活躍人士把生物的兩性差異忽略為不相干,同時壓制性別概念本身的批判反思,忽略女性群體遭受壓迫、檢控、男性主導、性暴力、個人受苦和社會及經濟不平等的歷史……女人作為不同類別或女性生物學的語言已經有意地被移除或被重構包括生物男性。」(p. xxvi)
在跨性別運動的政治趨勢下,「我們必須毫無質疑或關注地,接受一個認同為跨性別的男性在各方面視作等同女性。今天,只有社會及文化建構的個人身份才重要。」(p. xxvi)而且,兒童也捲入這場政治浪潮中,「年輕至四歲的小童已可以被診斷為跨性別,賀爾蒙阻斷劑可給予九歲的小童。這種對我們的小童及年青人的健康風險仍未研究,但一個有利可圖的工業已經開始『服務』及『支持』困擾及善良的父母。」(p. xxvi)
跨性別運動在倡議其意識形態時,更打壓異見人士,「我們已在火燒巫師的新時代,只是今天的火是媒體和負面的政治宣傳,配合跨性別運動人士及其支持者壓制任何跟他們目標違背的資訊,也透過一些壓迫策略,消滅他們批評者的聲音。我們[書中]一些作者被大學解僱,有些被列入黑名單,其他人被身體傷害、強姦甚至死亡威脅——全都是因為她們質疑或挑戰以下觀念:性別的文化建構應取代生理性別。其他人在大學擔任講者的資格遭到取消,因為表達了一些應該是常識的事:不少女人曾被男人性騷擾,女性應有權利在淋浴、洗澡、睡覺或做任何她們喜歡做的事時,沒有男人在場。」(p. xxvi)諮詢文件說得好:「成年婦女和女童起碼享有一項權利,亦即不論在任何公眾地方,都可免於面對男性裸露身體的潛在可能;……成年婦女和女童不應負有責任分辨誰是戀物性癖好者,誰是性獵者,以及誰是自以為正在表達屬意或後天取得的另類性別認同的男性。」(頁166)
巴瑞特分析,「剷除女性一直是古往今來重要的工具,確保父權價值的成功及延續。」(p. xxviii)「剷除女性發生在今天的校園內,當中的年輕女性害怕討論或描述她們的女性結構或生物功能,因為她們害怕冒犯或傷害在性別上認同自己是女性的男人的感受。剷除女性令今日不少的記者被騷擾,他們害怕自己的人身安全,因此停止撰寫有關議題或選擇以筆名形式撰寫。剷除女性正把『孕婦』的字眼改為『懷孕者』……『母親』改為『生育家長』,剷除女性發生在更改2015年奧運資格政策,新政策列明任何男性可以在沒有法律性別改動及醫學治療等情況下,在女子項目比賽。只需要他的聲稱——就足以接受他相信自己擁有一個『女性』人格或心理——以及他的睾酮水平必須維持在較典型男性水平低的範圍內,持續一年。」(p. xxviii-xxix)
「最近,剷除女性和消滅其聲音的其中一個無處不在的來源,是來自一個似乎令人驚訝的來源,就是進步左翼。」(p. xxix)「我們不希望跨性別運動人士及所謂的進步政客,透過拒絕、限制或放棄那些辛苦爭取女性在個人及公共領域的自主空間及服務的方法,來提倡性別政治……對女性及跨性別人士來說,免於男性暴力的身體安全是基本人權……跨性別運動人士視身體安全的關注為非此即彼的零和局面,忽略我們對女性安全的關注,更視之為『偏執狂』。我們堅持有權利自由討論雙贏方案,保障跨性別人士其他每一個人有同樣安全。」(p. xxix)
「現時在美國十九個州中,不需客觀證明,自我聲稱為女人是唯一條件准許一個男人可以合法進入女性私密空間,踐踏女性在公共設施的隱私權,包括診所、醫院、浴室、泳池、健身室及其他地方。」(p. xxix)「這種完全不理會女性每天處於弱勢的處境,而為了幫助估計0.3-0.5%自我認為是女性的男人,進一步證明女性的壓迫……左翼繼續延續……女人只能在男人權力的框架下被定義。」(p. xxix-xxx)
「在後現代的父權文化中表達及無懼地研究女性是甚麼,已被廣泛認為是異端。針對任何(包括一些跨性別朋友)有膽量質疑這些議題或發聲表達關注的人,他們所受的敵視、恐嚇及欺凌令我深深感到難過不安。」(p. xxx)也因著這原因,《剷除女性》的「一些作者用筆名供稿,是為了保障在大學的教席或保護他們的子女免受騷擾」!(p. xxxi)
「這書的目的是……幫助回答一條禁忌問題:『誰製造它?及最終滿足了誰的目的?』……性別身份政治的語言如何有目的地用作重構及取代建基於生物學的事實,使到物化及傷害女性及兒童的體制,更具破壞力。」(p. xxx)「本書作者期望社會徹底改變——脫離『陰柔』及『陽剛』的性別壓迫及刻板定形,而非刪除生理性別的現實。」(p. xxxi)
以上是此書的引言撮譯,這書共624頁,裡面的豐富內容顯示,就算不從較保守的角度,而是從前衛的女權角度反思,也可看到跨性別運動種種問題。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不分男女」成為趨勢? 英國童裝不再分男女、加國父母不給孩子性別、澳洲14歲男孩後悔變性

2017/09/15基督教今日報
新聞來源:http://cdn.org.tw/m/New_Info.aspx?C1ID=10&C2ID=1002&ID=12132




加拿大的一對父母堅持要等到孩子可以自行判斷和決定、才要給他們性別。 (照片來源/Kori Doty臉書)
英國童裝老牌子「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日前宣布,去掉童裝的「男孩」和「女孩」標示牌,一律改成「男孩&女孩」和「女孩&男孩」。加拿大有對父母,堅持不讓剛出生的孩子註記健保卡性別,認為直到孩子有足夠的詞彙和理解,表達自己的性別意願,才會給孩子性別。

當有越來越多性別自主、性別中性化、不分男女的價值進入社會,許多家長憂心,既然生理性別是自然現象,這樣的教導到底是理所當然、還是所謂的「強迫灌輸」?

澳洲有更有一案例,一名14歲男孩接受賀爾蒙治療,希望成為女生,卻在長出乳房以後,決定要動手術「改回來」。他表示,自己只是不確定想不想當女生。



約翰路易斯是英國老牌童裝,日前將童裝的男性和女性標籤改掉。 (照片來源/Piers Morgan‏推特)
英國老牌童裝約翰路易斯 將童裝「去性別化」
約翰路易斯的童裝一律改為「不分男女(性別中性)服裝」,不少顧客稱讚這個決定,認為這跟上了新時代對性別「更寬廣」的理解。但憤怒的聲浪認為,約翰路易斯「政治正確」的決定另他們相當不舒服,並且是「荒謬透頂」。「你太讓我們失望了,來到你們店裡停下來逛的人,只有兩種性別:男和女!」

《早安英國》(Good Morning Britain)的主持人開玩笑說:「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改叫做『喬安路易斯』(Joan Lewis)?」

支持約翰路易斯決定的民眾,鼓勵其他衣飾品牌也跟上這股「潮流」,讓「不分男女(性別中性)服裝」成為主流。這代表,即使是裙子、洋裝,也開放並鼓勵男性穿著,讓男性與女性服裝中間不再有分野;有國外媒體認為這樣的服裝將成為未來市場主流。瑞典時裝H&M才推出中性牛仔系列商品,主打不分男女款皆可穿。


H&M剛推出一系列主打不分男女(Unisex)的牛仔衣飾品。 (照片來源/H&M官網)
加拿大父母堅持不給孩子性別 直到理解詞彙、自主決定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百分之百的空間,成為他們能成為最完整、最自主的個體。」加拿大跨性別者克利.多堤(Kori Doty)說。他正在與他的伴侶努力和政府抗爭、認為生理構造不能決定孩子的性別。

克利.多堤認為自己非女也非男。他說自己八個月大的孩子西瑞爾.阿特利(Searyl Atli)至今還沒有健保卡,因為性別欄還是空白。他希望等到孩子夠大,再自行選擇性別。
澳洲男童變性兩年後悔 「我只是不確定我想不想當女生」
澳洲男孩派翠克.米歇爾(Patrick Mitchell)從小就認為自己是一個女孩的靈魂被困在一個男孩的身體裡。12歲時,他確診有性別不安症(Gender Dysphoria),約在13歲時開始服用母親的雌性激素藥物。

兩年後,派翠克漸漸發育出胸部,但他做出嚇壞許多人的決定:他後悔了。雌性激素藥物讓他開始有女性特徵,驚覺這一切「不太對勁」,他說:「我只是不確定我是不是一個女孩...」

他說,自己開始發展像個女孩,「這是我一開始想要的...但現在看起來沒什麼幫助。」派翠克表示,自己對於做個男孩或女孩只有大概的想像,在家裡,有許多張派翠克拿著女裝,對著相機擺姿勢的照片。

派翠克的母親愛莉森在醫生的協助下,讓派翠克服用雌性激素藥物。事實上,澳洲法律規定青少年必須滿16歲,且在法院允許下才可以開始荷爾蒙補充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愛莉森解釋,派翠克已經開始像男孩般發育,這樣的藥物是希望能遏止他的骨骼變的更寬、能有女性較柔性的體態。

「但是當你真的變成那樣,又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派翠克說。

末世將有越來越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並以人權作為「將自由無限上綱」的藉口。因此需要基督徒更多禱告,求上帝創世以來的真理進到更多國家政府中,並使基督徒能更多警醒,在不合神心意的潮流中能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