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多元性解放進校園,誰最倒楣?

多元性解放進校園,誰最倒楣?
 【文/路仁教授】 

週末,我有時去一家棄嬰中心服務。暫留的孩子得尋收養家庭,但多數遠送美國、不在台灣。現在多元家庭也爭孩子領養權,但可愛孩子誰都要,這裡孩子卻多殘缺,難以獲疼愛。 

小瑜的手長血管瘤,陪她玩時要小心,但陪兩週後她就遠渡美國。養父母得花錢讓她開刀,一生擔心她體質弱,這樣的愛台灣人擔不起,避之惟恐不及。 

美國人的愛心在下游善後,台灣卻在上游惡化未婚少女懷孕率。很多少女是國高中生,在升學壓力中,生下體弱孩子。學者主政的台灣,處方是教孩子懂性、懂避孕,符合救經濟靠消費卷、紓解升學壓力靠免試的思維。 

若他們到現場,會發現學生早從網路學避孕。許多女孩來自破碎家庭,如大海飄泊的船,渴望駛入愛情港,有的根本想以嬰孩綁住男孩的心,並非不懂性,而是未弄懂愛。 

男孩有時與女孩幽會暗處,忽然乾柴烈火,如何脫身去超商?很多男生又是媽寶,會花言巧語卻無責任心。性別教改台上教,孩子台下笑,納稅錢繼續花,未婚懷孕繼續惡化。 

不懂愛的不只青少年,大學生也是。數月前一位清華女學生,在網路寫篇「校園裡單純的愛情」,敘述她交往同校男生,幾十天後發生關係,最後經歷男生不負責,她醉倒馬路送醫的慘劇。文末她寫出女性交心的渴望。 

很多女生渴望的不是性而是愛,卻錯以性交換愛;很多男生誤以為懂愛,卻在性誘惑下闖出收拾不了的禍。成大校長於鎂光燈前,在校園增設保險套販賣機,宣告要帶動大學此風時,可曾想過學生非缺買保險套便利性,而是缺乏兩性糾葛時,愛對方的能力。 

這愛,是美國人收養殘缺小孩時,擁有的胸懷;是男生走過激情,看見對方缺陷後,呈現的包容與責任心;是越過兩性鴻溝,遇見個性思想不同的人時,學習溝通的勇氣。 

兩性先保持距離、避免過度刺激性,然後創造豐富心靈交流機會,才是發展兩性溝通能力的好方法。政大師大,卻努力在推動男女合宿,鬧出男生偷窺女生洗澡後,還不知年輕男性的性,是難以控制嗎? 

台灣明星大學生帶頭走,私校生會追隨;性別教改政策怎麼訂,中小學風氣隨之變。望著多元性解放潮流,滾滾流進校園,讓人憂慮。有時,我願在週末陪棄嬰一段時間,但有人願在上游,攔住惡潮來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