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幸福盟回應2017年同志大遊行主題「澀澀性平打開開,多元教慾跟上來」 性平教育教什麼?

2017/10/31基督今日報
新聞來源:
http://www.cdn.org.tw/m/New_Info.aspx?C1ID=09&C2ID=0901&ID=12442





2017年同志大遊行主題為「澀澀性平打開開,多元教慾跟上來」,同運團體認為性平教育應去探討學生情慾的需求,教導不同的情慾、性傾向、親密關係等與「慾望」相關的議題,一同在性平教育中被看見並加以討論,不再避而不談,所以把「教育」改為「教慾」。

針對此,幸福盟認為,同運直接訴求性解放意識形態,將所有對兒童適性適齡的訴求扣上「歧視」與「假友善」的帽子,暴露出台灣當前性平教育政策中的性解放運動乃至性革命的本質,任何與其目的或主張相違背者都不值得對話,反之,抹黑、扣帽子等修辭,已經形成固定套路,方便至極。
臺灣作為民主社會自然樂見各種社會運動之倡議和對話,惟針對性平教育,幸福盟本著關心下一代幸福之主旨,有必要提出我們對性平教育的主張。
主張一、不當性平教育退出校園
父母作為孩子生命的源頭,卻見當前性平教育教導孩子負面看待兩性關係,稱之為「異性戀霸權」,無助於孩子尊重態度之養成,反而灌輸解構、鬥爭等思維。對於從家庭認識親密關係、婚姻、家庭、生育之價值和意義,不僅沒有著墨,還給予負面教導,甚至反對教導兩性教育,只因這都是「異性戀霸權」產物。
當性平教育連最基本的尊重父母所賜的生命都不教,也不准教,我們還能期待這能教育出什麼樣的人才?因此,我們主張解構婚姻家庭思維的性平教育應該退出校園。
主張二、性解放、多元情慾的性教育退出校園
同運團體認為性平教育的多元概念都應該被認識,即:多元的性別認同、親密關係、性喜好,甚至性工作,都應該被認識,也值得擁有開放討論的空間,譬如:開放式關係、娛樂性用藥、指交與肛交、各種性愉悅的方式(多P、性虐待BDSM等)、身體裸露(例如 Free the Nipple)。

幸福盟對此極不認同,那些拒絕與父母對話的性平專家和團體,所倡議的多元情慾烏托邦,解構的不只是自己的婚姻家庭和孩子的信念,還牽連到全台灣大大小小家庭的價值,而他們也沒有打算負起什麼責任。孩子是我們心頭上的一塊肉,建立一個更友善孩子成長的環境,路還很長,但我們不會放棄。

健康的親密關係是性教育的本質,卻見當前性平教育的部分團體和學者提倡性解放思想,美其名「多元情慾教學」,無助於孩子經營健康親密關係之學習,反而暗示、鼓勵發生性行為,只要安全措施做好就好?人類控制衝動的前額葉二十幾歲才發展成熟,女性子宮頸也要十九歲才發展成熟,卻已經有提倡性解放的影音教材進入高中、國中,甚至國小播放,更別提還有國小教師在三年級課堂上示範連公視都打馬賽克的假陽具。
因此,幸福盟主張這種性解放思想、多元情慾的性教育應該退出校園。
主張三、「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全人教育
幸福盟所樂見的性平教育是教導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學習如何被愛和愛人,陪伴孩子在情感、婚姻乃至經營家庭的路上雖然跌跌撞撞,卻始終謙卑學習,尊重差異,避免標籤化他者的教育。而同運其所舉的多元概念,大多跟「性行為」有關,但孩童需要的不是只有性行為教育,而是一種「全人性教育」。

同運團體表示,日前新聞驚聞鷺江國中楊同學、屏東女同志學生自殺等憾事一再發生,顯示性多樣社群在成長過程裡,仍舊缺乏認同上的支持,及外在環境的友善接納,且當城鄉資源分布不均時,情況更加惡劣。同運團體不斷的把少數學生的自殺歸咎於缺乏性平教育,但真正的重點在於品格教育、生命教育。

但幸福盟主張,「性教育」應該是一種「愛的教育」,是在教導健康親密關係,教導重點不是在「性知識」,而是在教導與性有關的「價值」,以及將價值實踐所需的「生活技能」。至於所謂的生活技能,可分為:「人與己」,即自我覺察、情緒調適、抗壓能力、自我監督的技巧等4項。
「人與人」,即同理心、有效溝通、人際關係技能、自我肯定技能、協商技巧、拒絕技巧等6項。「人與事」,即目標設定、批判思考、創造性思考、解決問題、做決定等5項。
其實這些生活技能,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的各種場域中自然的熟練,「價值」也會在孩子耳濡目染或是機會教育中傳遞,亦即「全人性教育」本即是隨時、不斷在發生的。
反對一、少數專家學者剝奪父母參與教育的權利
同運團體認為多數家長及老師因校園時期並未接受多元性平教育,所以長大後只能自行摸索,遇到孩子詢問性與性別相關問題時,自然不知該如何回答、聆聽,遑論陪伴孩子共同學習;甚至有些家長會以「為孩子好」為由,藉親權凌駕教育專業,老師如果不進修、家長獲得資訊的管道又有限,自然不知道該如何教小孩,也才更需要性平教育,打開眼界、跟上慾望的發生與探索。

事實上,依前述全人性教育的定義,性平教育本來就在家庭或是親子相處中最自然的場域不斷的發生,這也是教導性平教育最適當的場域。且其本質是愛的教育和品格教育,因不同家長的生命背景各不相同,教育方式自然亦有不同,而非絕對需要標準版的「多元」性平教育。
反對二、貼標籤、批家長無腦、反智、恐同
同運團體常以簡單無腦、恐同又沒知識的方式嘲弄家長,認為家長反對所謂「專業」性平教育皆形容家長的思想單純,只懂得「為孩子好」、「長大了就會懂」,來幫家長貼標籤,並認為家長需要接受「多元性平教育」。

幸福盟呼籲更多父母關心、投入性平教育,避免少數專家學者剝奪父母參與教育的權利,結合家庭和學校的資源關心我們的孩子,倡議適性適齡的性平教育可以預防勝於治療,好過政府一邊編預算提倡性解放,一邊燒錢補救性傳染病用藥、疫苗等經費的荒謬政策。

【LGBT+.來稿】無性戀者:我可以說同志活動很父權嗎?

發佈日期:2017-11-01香港01博評
新聞來源:https://www.hk01.com/01%E5%8D%9A%E8%A9%95-%E7%94%9F%E6%B4%BB/129862/-LGBT-%E4%BE%86%E7%A8%BF-%E7%84%A1%E6%80%A7%E6%88%80%E8%80%85-%E6%88%91%E5%8F%AF%E4%BB%A5%E8%AA%AA%E5%90%8C%E5%BF%97%E6%B4%BB%E5%8B%95%E5%BE%88%E7%88%B6%E6%AC%8A%E5%97%8E-


文:小娥
下筆前考慮了很久,不知這篇文該寫還是不寫。這文難免傷害一些同性戀朋友。他們視同志運動為自身歸宿和呼召,任何對同志運動的批評都難免令他們不快。然而,我最終選擇相信他/她們,信任我們的友誼不會因為一篇文章而毀掉。
事緣筆者在上週參加了「Pink dot 一點粉紅」活動,這已是我第三年參加了,但我對這類同志活動(同志遊行、Pink dot等)有某種政治不正確的感覺,一直有增無減。尤其近年筆者逐漸覺醒自己無性戀者(Asexual)的身份,這感覺更是強烈。筆者必須承認,這感覺不是理論推導得出的結果,而是作為一個抗爭者對一件事的直覺。以下筆者嘗試理順這種直覺,並道出它的由來。
1. 數之不盡的跨國企業贊助




太強勢了——摩根大通、AIA、端信……這些資本主義和剝削的象徵同一時間在一個贊助名單中出現,這難道是企業版本的「復仇者聯盟」?(Pink Dot HK 一點粉紅 Facebook Page 圖片)
作為遊行和各類抗爭的常客,看到這贊助名單難免「有點兒那個」。
太強勢了——摩根大通、AIA、瑞信……這些資本主義和剝削的象徵同一時間在一個贊助名單中出現,這難道是企業版本的「復仇者聯盟」?事實上,筆者每次出席同志活動,都會看到類似的名單,總是那麼長又那麼強勢。在社運和抗爭者的圈子內,常有一種被內化了的潔癖:覺得大企業總是帶點邪惡、帶點不安好心、又覺得他們是一種霸權。對於長期浸淫在左翼思想中的人,資本家必然是頭號要提防的人,他們會用盡一切方法將你收編,又與各種運動的中介勾結。對於女性主義者而言,男性資本家和大企業就是最顯淺的父權象徵。
顯然,上述都是未經反思和批判的情感:大企業不必然是邪惡,它們偶然也能幹點好事?但這種情感必然會在社會中流傳:過去,我們將同性戀者和性小眾論述為弱勢社群,為社會普遍壓迫的對象;當這「弱勢社群」竟然有數之不盡的大企業為其背書,有無數條「大水喉射住」,這論述還有多少效力呢?
歷史告訴我們,解放者最容易成為壓迫者,尤其當權力向他們招手時。同志運動及其政治主張已成為主流,我們又如何免於成為壓迫者?
2. 性崇拜
如果說上述對贊助商的感覺,是一個抗爭者普遍會有的對權力和收編的提防,同志活動中的性崇拜氛圍則是直接讓我感受到同志活動中的父權性質。
同志活動,幾乎無一例外,都有濃烈的性意味。就以本次活動為例,會場內有大量陽具象徵:免費避孕套、供人合照的避孕套公仔、參加團體派發的陽具襟章,亦有攤位專門讓男性工作者和男同志分享性經驗。毫無疑問,活動當中宣揚的,是一種男性情慾——追求快感、獵艷和成就。但女性情慾呢?其實所謂「同志驕傲」原是Gay Pride,本身就充滿白人男性中心主義的意味。在這類活動中,男同志是「同性戀者」的典型,而女同志則依附在男同志的形象下漸漸被抽空了內容,無性戀者就更不用說。



同志活動,其乎無一例外,都有濃烈的性意味。(Pink Dot HK 一點粉紅 Facebook Page 圖片)
今次活動有一幕令筆者尤其深刻。大會邀請了盧凱彤作為「粉紅大使」。她上台分享與愛人的心路歷程,說「感謝她的太太小余」。當下「太太」一語確實令我「打了個凸」。意識型態的呼喚是如此強烈,以至此語一出盧凱彤就走進「男性——丈夫」的角色身份中。隨後大會宣佈小余因害羞不會上台,叫人尋找她。作為「太太——女性」的小余竟然全程失去踪影,成為盧凱彤背後的女人;實在細思極恐。
其實男同性戀從來不是反父權的東西。反而,它在不同文化中呈現為父權的極致。古希臘文化就視男男關係為最高尚的情慾關係,比男女關係高,更不用說女女關係了;許多美洲原住民也視男同性戀者為「超男性化」,並奉男同性戀者為部落最高貴的人。
大企業的贊助加上(男)性崇拜,除了「父權」外我找不到更適合的形容詞。(男)同志運動是否原始父權形式的高層次回歸,尚要社運抗爭者更多研究。然而,同志活動的父權性還不止於此。



大會邀請了盧凱彤作為「粉紅大使」。(Pink Dot HK 一點粉紅 Facebook Page 圖片)
3. 說好的LGBT+呢?
同志活動或同志運動,就是LGBT+ Movement的中譯。在香港,不少人已知道L、G、B、T各代表女同、男同、雙性戀和跨性別人士。本地同志運動(其實普世皆然)一向將重得不成比例的焦點放在L和G,對跨性別人士關注不足。不過近日政府就性別承認作諮詢,場內可見有宣傳單張和聯署,算做相對平衡。不過LGBT後面其實還有QIAA。
如果說Q(Queer)和I(Intersex)常與跨性別人士一起出現,那麼A(Asexual)就是最被忽略,甚至是被壓迫的一群。試想一個無性戀者在高舉(男)「性」,高舉「愛」的環境中心情會如何。他們一邊高唱「愛是最大權利」,一邊說自己支持LGBTQIA。無性戀者想融入他們,分享他們對性愛、對快樂的狂熱,想真正地融入他們的社群;然而,她就是對「性」不感興趣。
我認為,同志運動已漸漸發展出一種「情愛中心主義」(Eroscentrism)。它歌頌性和愛,視性和愛為最高價值。正因為有「性」和「愛」,異性者和同性戀者都應被國家表揚和鼓勵,讓他/她們得享結婚得來的福利和優待,而其他諸如「友愛」、「師徒之情」等的感情則不被表揚。而選擇單身或根本對性無興趣的人,則更是不用理會。
父權就是陽具中心主義,將男無性戀者視為性無能,視為被「閹割」了的男性的「半人」;而女無性戀者則是無趣的情慾客體。無處不在的陽具對無性戀者而言不是壓迫和侵凌插入的象徵,而是宣告無性戀者的非人性(non-human)和非存在(non-being)的高塔。
這一切,我竟在同志運動中看得最為清楚。

變性人長服雌激素 紅斑狼瘡上腦

2013年08月03日(六)太陽報
新聞來源: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803/00407_006.html





【記者曾愷欣報道】為做「真女人」,變性人遭紅斑狼瘡症「上腦」。本港錄得首宗變性人因長期服雌激素誘發紅斑狼瘡症病例,相信亦為全球首宗同類個案。該名做了「真女人」逾二十年的中年女病人,去年突然精神失常被送往屯門醫院,起初找不出病因,直至進行抗體血液測試,始揭發紅斑狼瘡症「上腦」致思覺失調。主診醫生推斷,病人變性後失去雄激素保護,又長期服高劑量雌激素,令免疫系統紊亂而發病。為控制病情,醫生建議女病人最好停服雌激素。

停服雌激素免加劇病情

精神科醫生臨床診斷女病人是急性精神病,安排進行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檢查,卻顯示其精神失常與血管病變或腦炎無關。但血液抗體測試結果顯示,她對抗核抗體、抗雙縷DNA抗體等自體抗體呈陽性,確診是紅斑狼瘡症「上腦」致思覺失調。她須接受免疫治療及服精神病藥,留醫約一、兩個月才出院。她現時仍停服雌激素,以免加劇病情。
負責診治的屯院風濕病科主管莫志超醫生形容此病例罕見,將聯絡專責變性手術的律敦治醫院,為其他變性人進行抗體測試以作深入研究。他指出,全球文獻僅錄得以色列一宗類似病例,該名男變女的變性人皮膚及關節發炎,屬皮膚性紅斑狼瘡症,本港這宗紅斑狼瘡症「上腦」則為全球首宗。
莫志超稱,紅斑狼瘡症未有明確成因,他推斷女病人雖無紅斑狼瘡症家族遺傳史,不排除她基因有傾向性,令她容易患紅斑狼瘡症;加上她完成變性手術後失去雄激素保護,又長期服高劑量雌激素,令免疫系統紊亂,慢慢製造出自體抗體,當抗體累積至高水平,最終誘發紅斑狼瘡症。此病例反映男變女的變性人受雌激素影響,增加患紅斑狼瘡症風險。他提醒變性人最好停用雌激素,想清楚做「真女人」抑或要健康較重要。研究結果刊於英國醫學期刊《Lupus》。



處方為預防骨質疏鬆症

有「性別國手」之稱的律敦治醫院外科主管袁維昌說,未聽聞變性人因雌激素誘發紅斑狼瘡症的情況,他認為遺傳因素較大,要細閱研究證據,再決定會否調整藥物處方。
袁維昌指出,變性過程中雌激素並非必要藥物,十多年前醫生無處方雌激素予變性人,近年因二、三十歲年輕變性人想擁有女性白滑皮膚,並預防日後患骨質疏鬆症,才處方適量雌激素。他安慰變性人,切除睾丸後男性賀爾蒙減少,即使停服雌激素,也不會「打回原形」。

保護未出生者人權 美169位眾議員推「心跳保護法」

2017-11-03 風向新聞
新聞來源:https://kairos.news/89767








美國眾議院週三(1日)舉行聽證會,初步研擬未來可能立法的反墮胎法案「心跳保護法」(Heartbeat Protection Act)。法案內容為,只要孕女被檢測出胚胎心跳,胎兒就是擁有生命權的人類,若隨意墮胎恐遭罰。目前已有169位眾議支持該法案。
根據Life Site報導,自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決以來,美國的墮胎行業已經葬送了近6,000萬個無辜胎兒的生命。週三,愛荷華州共和黨議員史蒂芬金(Steve King)表示,要解決美國少子化的燃眉之急應該要緊縮墮胎的標準,他向議員提出HR490法案,以法案規定醫生在進行墮胎前,檢測胎兒是否有心跳。此提案有169位議員連署支持,其中不乏有民主黨議員投票贊成。





(德州共和黨眾議員路易・戈默特/Louie Gohmert推特顯示議會正在表決)
草擬法案的珍妮特・波特(Janet Porter)指出,子宮內的胎兒21天大左右就開始有心跳,否認胎兒不是人類既殘酷也不符合科學,況且美國還是允許婦女在懷孕9月大的還墮胎的國家之一。她嚴肅地說:「醫學上用心跳來判定一個人是不是死亡狀態,但有心跳的胎兒卻被當作一團組織,這難道不是拿生命在開玩笑嗎?」。
弗吉尼亞州議員鮑伯・古雷特(Bob Goodlatte)則說,心跳就代表一個獨特的人類,法律的宗旨應該是保護人的生命,不是用在剝奪任何人生存的尊嚴及權利,盼美國政府重視未出生人的生命權利。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在2013年的墮胎統計數字中,未婚女性佔人工流產的85.2%,其中15~19歲女性佔11.4%。而有55%的女性是第一次墮胎,36.2%的女性是經歷一次以上的墮胎。
葛特馬赫研究中心(Guttmacher Institute)針對墮胎婦女進行調查,發現有25%女性是因為沒有準備好懷孕而墮胎,23%是經濟能力未許可,僅有3%是胎兒健康產生問題而墮胎。(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Sexuality and Gender —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Atlantis report




發佈日期:2016年8月22日

Read "Sexuality and Gender: Findings from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here:
http://www.TheNewAtlantis.com/sexuali...

The New Atlantis: http://www.TheNewAtlantis.com
Twitter: http://twitter.com/TNAjournal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TNAjournal

Featured in the video:
- Adam Keiper, editor of 'The New Atlantis'
- Lawrence S. Mayer, M.B., M.S., Ph.D., scholar in residence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Paul R. McHugh, M.D.,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性平教育同志化?家長怒吼:我們玩不起

2016-12-19 11:11聯合晚報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1/2178066




十餘個家長團體今召開「沒有家長的認可,性平教材不能進入校園」記者會,質疑許多性平教材成為情慾教材,家長卻無法把關。他們指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現在的家長代表只有兩人,不足以影響總席為21人的委員會,要求增加;國教院教科書審查委員會的家長代表也應增為三分之一。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陳鐵虎指出,現在許多國高中教材都提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網站連結,但連結上去會發現,上面竟然有「非典親密關係座談——第一次多P就上手」等內容,文字中還說要讓大家「美夢成真」,邀與談人「活生生、血淋淋」地提供經驗,打開多P性愛大門。
「部長,我們玩不起,教科書竟有這種網站。」陳鐵虎表示,如此教育恐變成「同志養成教育」。他也質疑,出現在許多教材的「異性戀霸權」、「性別光譜」、「恐同症」等字眼,恐誤導性別認同。團體並帶來十幾本教材,強調他們所言都有所本。
台師大名譽教授晏涵文指出,台灣教材氾濫引用「性別光譜」一詞,從國小到國中都有,說性別是流動的,卻無出處來源。他表示,性別光譜還註明生理性別是公、母,「難道要問今天你是百分之多少的公、母,這完全不合理。」
晏涵文表示,現在高中有六本公民課本都談到「霸性戀霸權」,但這詞會讓九成的異性戀都不舒服,造成其他一成更不受尊重。他質疑,為何要將該詞翻譯成「霸權」,「到底教育是要互相和諧或爭鬥」?
國教行動聯盟召集人王立昇也指出,幼獅文化出的高中健康與護理課本,指出雙性戀有四成,卻無出處,讓他很難接受。
與會團體指出,他們之前多次向教育部反映,教育部都說有審查機制。但他們認為,審查機制應讓家長多參與溝通,現在不論是性平教育委員、教材審查機制,家長名額都太少,應該再增加。